網誌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香港中學生古文測試試題『都出錯,闌珊』查,模棱兩可。


香港中學生古文測試試題『都出錯,闌珊』查,模棱兩可

香港是文化沙漠一點不假!在旺角彌敦道找(影印)幾乎找到暈!

燈火闌珊:燈火通明,靜寂角落。(處:一處地點。)


1.  燈火闌珊
形容燈光稀落﹑微暗的樣子。宋˙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在杜少卿河房前,見那河裡燈火闌珊,笙歌漸歇,耳邊忽聽得玉簫一聲。」

 2.  闌珊
衰落、蕭瑟的樣子。南唐˙李煜˙浪陶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宋˙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或作「闌殘」。

3. 春事闌珊
春天的景色衰敗凋殘。指春天將盡。元˙楊訥˙西游記˙第十五齣:「急回來春事闌珊,殘花落盡胭脂色,綠葉陰成翡翠班。」亦作「春意闌珊」。

4. 春意闌珊
春天的景象衰敗凋殘。指春天將盡。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亦作「春事闌珊」。

 5. 意興闌珊
形容興致極為低落。文明小史˙第五十二回:「饒鴻生無法,只得拿出一百塊錢來,那學生還是不依,翻譯橫勸豎勸,算把學生勸走了。饒鴻生到此,更覺意興闌珊。」
=======================
引用: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619/00176_150.html
中學生古文水平測試試題<br>答案:1A, 2B, 3A, 4A, 5B, 6A,7B, 8B, 9A, 10A


引用:http://lilac1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178973

紫丁香 | 21st Feb 2010 | 詩情詞意 | (22519 Reads)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Picture
【注釋】
青玉案:詞牌名。
元夕:舊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
鳳簫:排簫,簫管排列參差如風翼,故名。《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
蛾兒雪柳: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闌珊:零落。
玉壺:比喻月亮。魚龍:拽魚燈,龍燈。
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
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百度”的名字也是來源於這首詞。
驀然:忽然。闌珊:零落、冷清。

【翻譯】
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職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評析】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無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寄託,可謂知音。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簡析】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豔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繫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裏,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這也說明了《元夕》詞“函蓋萬有”的特點。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而這當然是辛棄疾所未曾料到的。況周頤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說辛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確為有見地之語。這首《青玉案•元夕》,讀了之後就能使人神馳遐想,並從中領悟出深奧的哲理來,正說明了辛詞內容之豐厚和辛棄疾寫詞功力之精深。
【作者背景】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省曆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佔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今複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詞中深入的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