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金石良言 『 點石成金 』 26/6/2013

金石良言  『點石成金  晴報』

真好難得香港尚有敢言盛世的 “忠言逆耳” 之言者。

這些 ‘言者’ 根本就是塞錢落你袋,接受與否真是各下的事。

一個顛倒黑白經濟世界,你印鈔我印鈔,印了鈔換了你的鈔票去買你有政治價值的東西

這樣想不亂龍才怪,到底這印鈔機制有幾好?很快地全地球都應歸於一位,哪一位?“當然是撒旦”啦!

姑勿論如何,美國退市在即,中國銀根短缺,這短缺來源於借貸過度與貪污腐敗出逃外浮有絕大關係

散戶唯一可想的是?上望多少?下望多少?不賭是贏錢,命運隨意。

引用: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wealth/arthurshek/18413
=========================================
羅傑斯:現時不買股  專家憂未見底 「走勢得人驚」2013-06-25

【內地錢荒】
內地錢荒,令市場掀起內銀爆煲恐慌,中港股拾級而下,雖然估值已超低殘,但多名財金專家仍一致看淡。被譽為「商品大王」的《街頭智慧》作者羅傑斯(Jim Rogers),更指現時絕不買股,於中國經濟崩潰之前,不會投資中國股市。
記者:高明輝 馮健鏗 林靜

內地拆息風暴演變成金融海嘯式恐慌,內地A股昨日出現09年8月以來最大跌勢,滬綜指下挫109點或5.3%,報1963點,2000關口不堪一擊,並進一步考驗「建國底」1949點;至於深成指亦插547點或6.7%,報7588點,同樣為去年12月的低位水平。

「美股是最差選擇」
於今年2月推出新著作《街頭智慧》的羅傑斯接受本報電話訪問,相信中國正努力處理近期恐慌,雖然預期問題最終能夠解決,但他對中國經濟仍表示憂慮,指除非中國發生經濟崩潰,否則不會買入中國股票,不崩潰就不買,並表示不會選擇於現時買入股票。
至於中、美、日三地市場,他指出,中、日股從歷史高位回落約七成,但美股仍然處於高位,因此美股會是最差選擇,但強調對三地股市均沒興趣,只對俄羅斯股市較有興趣。
除了羅傑斯之外,「本地薑」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則認為,市場現已進入「中國版金融海嘯」,走勢得人驚,因為現時的信貸緊縮破壞互信,「連銀行都唔信得過,點信生意人。」他相信,現時市場仍未見底,因為「條街仲有好多人好開心買股票」,短線中央救市可令港股快速重上21000點,但不會持久。換言之,21000點被黃國英認為是反彈的逃生窗口。

專家看法

羅傑斯:「中國經濟崩潰之前,我不會買中國股票,現時不會買。」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已進入『中國版金融海嘯』,走勢好得人驚。」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投資者宜先行減磅靜待沽壓完結,或為持股作對沖。」

核心問題乃過度借貸
有基金教父之稱的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雷賢達則表示,現時中港股市所面對最核心的問題,是銀行過度借貸,大大超出經濟增長,加上理財產品氾濫,幾萬億的產品無以為繼,令市場資金緊拙,更警示危機才僅僅開始,不應為大市估底。
他補充,自2008年8月起,港存款增長了50%,達到2.63兆港元,金額等於香港GDP的170%,較1997年金融風暴前的150%更高,不足以抵禦熱錢流走的風險,指出現時中國與香港均面對信貸過度的危機。

----

2013年中國將爆發經濟危機       石鏡泉 2013-06-26

昨文「六月革命」講的是習李新政,要撥亂反正,昨日在國內的21世紀網看到一篇內部報告,謂「2013年中國將爆發經濟危機」,似乎印證了筆者的「六月革命」是被「逼上梁山」不革不成。文如下: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被多個地方政府聘為顧問或首席經濟學家。師從經濟學家吳敬璉。以下是他在一場內部報告會所作的《2013年中國將爆發經濟危機》報告內容。

  第一個問題,究竟當前國內外的形勢怎麼樣、怎麼演化?以及未來形勢怎麼看、怎麼演化?這可能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在這樣一個新的形勢下,我們企業及企業家,還有我們每一個人該怎麼辦?

  第一個大問題形勢。未來的形勢,這個形勢確實很微妙,我想這裏重點就形勢給大家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未來我們面臨一些比較大的調整甚至危機。第二個問題,是未來國際經濟究竟是怎麼樣一個演化趨勢。第三是我們國內的短中長期的大的經濟走勢究竟怎麼樣?第一大部分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第二個大問題,企業和我們個人怎麼辦?這就涉及到選擇甚麼樣的板塊投資,包括選擇一些甚麼樣的投資方式,還有企業怎麼來綜合性地應對等等。

  首先講第一個大問題形勢。

  形勢的第一個問題,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可能要發生一些事。一個可能要發生的事,十二五期間可能要發生一場經濟危機。有人奇怪了,不是剛爆發了一場經濟危機嗎?剛爆發的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我們的出口下降,經濟增長下降。但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經濟危機還沒有爆發,我們的銀行還沒有破產,我們中國人的經濟危機正在醞釀之中,那甚麼時候爆發呢?我認為是2013年,為甚麼?

房地產及地方債是危機

  第一個原因,經濟方面的原因。經濟方面的原因引發這場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有兩個,一個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另一個是地方債務危機。當然這兩個問題是相關聯的,我重點從第二個角度跟大家說起,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大塊,一塊是工商業稅收,最近一段時間以及未來一兩年,因為很多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不太景氣。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業稅收要相應地減少,第二塊收入來源是賣地收入。從今年開始,很多地方政府賣地已經大規模減少,是前幾年的50%,甚至30-40%。前幾年都是我們開發商求著政府給地,最近有一段時間開始流行政府問開發商,你甚麼時候來買我的地。為甚麼?因為他們已經面臨收支缺口的壓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儲備的貸款2500億,這裏面的利息支出壓力就非常大,光朝陽區一個月的土地儲備貸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萬。如果土地賣不出去的話,收支平衡就麻煩了。所以工商業稅收的減少,以及土地財政收入的減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兩大塊支出,一大塊是通常的支出,從國家層面來講,是國防支出增加,部隊的工資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從地方政府來說,基礎建設還要大規模向前推進,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需要政府支出,加強社會保障兩個全覆蓋需要政府支出,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需要政府支出,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社會穩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壓力非常大。另一塊,之前沒有的,現在有了,那就是集中還款期的到來,還本付息的壓力的到來。前幾年,四萬億的投資,天量的信貸投放,當時很瀟灑,但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要還的,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還款期就開始到來了,明後兩年要還的有4.6萬億。為甚麼最近雲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們長沙的公路等等,開始顯示出一些問題,實際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為大規模的集中還款期到來與收入流不對稱造成的巨大壓力,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013年前後,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產,當然,有軍隊,把槍桿子往這裏一放,誰說政府破產?政府就不破產了。破誰的產?破銀行的產,錢來自於銀行,銀行的錢來自於哪裏?來自於廣大企業和老百姓,是破他們的產。這就是財政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這是第一個經濟方面的原因,引發危機的原因。前一個房地產泡沫破滅可能帶來的危機因時間關係不展開。

國際熱錢撤出引爆泡沫

  第二個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國際的原因。前幾年我們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國際熱錢流入中國,支撑了我們經濟的泡沫生成,熱錢是趨利性的、投機性的,說來就來,說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決於不同地區的投資的回報利潤。之所以現在還留在中國,因為這幾年中國經濟一直維持高速增長,這些投機的回報還相對比較高,但是中國經濟在往下走,中國的風險在逐步顯現,有一些國際組織開始猖狂做空中國概念股。美國經濟現在緩慢復甦,美國美元有可能出現升值,美國也還有可能加息,所以這些國際熱錢在某個時候有可能會大規模的撤出。這會造成我們中國經濟泡沫的破滅,這是我們中國政府不好應對的。

  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國一定還要有政治經濟學的視野。為甚麼說2013年,因為2013年政府換屆。在政府換屆之前,本屆政府在最後一年任期之內,最高的指導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價維穩,維護經濟的平穩發展,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第四個原因,短中長三個周期的谷底可能疊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這個周期的經濟正在往下走,到明後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騰下去的,那麼從1998年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了,應該來到了。本來08、09年應該是要發生的,但後來因為政策把它推後了,但不能推得太遠。還有長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們算易經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後,中國可能要爆發一場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表現:部分中小企業破產、部分銀行破產、部分地方政府破產,這是我們下一步要面對的這麼一個狀況。

泡沫爆破 利創政績

  對下一屆政府領導來說,面臨一個抉擇,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把泡沫再接過去,再精心維護,那麼他會維護到甚麼時候呢?最遲能維護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麼那個時候就是一場更大的危機。那個時候爆發的危機的責任在誰,誰也說不清楚,這是一種選擇。第二種選擇,不接這個泡沫,上台之後很快讓這個泡沫給破掉。破掉之後,首先會帶來一段時間的痛苦,但對於新的領導人來說是好事,因為責任很清楚,不是他們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腳踏實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泡沫破了之後他可以腳踏實地了。再者,新的政績比較容易上來,因為起點一下降低了,泡沫破滅之後的政績是比較容易做起來的,否則在起點很高的時候再往上走是很艱難的。一般來說,新的領導上台,在前面三五個月,出於政治上考慮,都要繼承發揚肯定慎重,而在三五個月之後,就開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問題,顯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舉措。一個企業換個新的董事長,也都如此。所以為甚麼說經濟危機可能是2013年,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下半年)。

  同時十二五期間前後,可能還會爆發一場社會危機。因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可能同時引發社會問題,目前,積聚下來的多種社會矛盾激化或爆發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個「六月革命」,是習李的紅二代,可以說是代表99%的人,向那1%的官二代、富二代宣戰,要還富於民,要國退民進,做好實體經濟,不是金融炒賣的虛擬經濟,透過實體經濟增長,而讓人民富有,筆者昨文,膽粗粗提出,新中國有兩大經濟革命,(1)1949年的私產歸公,(2)1978年改革開放的還產於民,都算是冇誤導讀者了。

*編者按: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經濟通通訊社》、《晴報》、編者及作者無涉。轉載自晴報

====
中港股市的死穴            石鏡泉 2013-06-24

中港股市近日大跌,其死穴是否就在上海銀行同業拆息高企、美儲局退市?筆者認為並不,這都只是皮外傷,真正的死穴是A股的IPO和香港銀行存貸比率可以被扯高,先講A股。

  證券會前期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於6月21日正式結束徵求意見,筆者看了些網上的建議,可惜仍未見有觸及問題核心。如果就此就推出IPO的話怕A股在數年後,有機會見低過現水平,為甚麼?

  不少的建議都是十分好的;包括要求股東、董事、監事、高管與保薦機構共同成立股東賠償基金,當公司上市六個月內跌破發行價時,就回購股票,當然亦要求上市時所披露的業績資料,不能弄虛作假,發行價又不能過高等等。可以講,這些都是王道之極的建議。不過對股市蠱惑仔就全不起作用,一樣會讓壞心腸的IPO者去將股民抽血。看兩個例子。

股價表現各走極端

  李嘉誠的長實(0001)上市時好像是1.5元/股,今時值幾何?為甚麼不少股市投資者都謂,買李生股,實有賺?因為在期內,你幾時見過李生有大手減持?在某些時候,李生是密密地自己買長實與和黃(0013),其後見長實、和黃股價雖跌低於李生之前的購入價,但李生仍不見止蝕出貨,可以講,由上市至今,李生在長實與和黃的持股量都是差不多。

  同樣情況,見諸新地(0016)、恒地(0012)、恒隆(0010)、希慎(0014)等股,這都是家族控股公司,理論上老太爺離世後,子孫都會分身家,各自沽股,但班老太爺就有先見之明,將股票撥交信託基金,眾子孫只能食息,不能沽股,換言之,這批家族持股是永不會流入市場,變相成了優先股,子孫只食息,於是在不斷有累積盈利下,股票的潛在價值亦升,長實可以由發行時的1.5元(憑記憶,不確定)升至今時約100元,期間還有N次紅股派送,變成買股可發達。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由上市至今,你話李生有邊日無返工?你問他幾時退休,他一定告訴你無咁快,創辦人如斯勤力與盡職返工,用100元一股就可以叫到李生為你盡心搵錢,抵吖!

  另個例子又是李生,不過是小李生,李澤楷,你買他的電訊盈科(0008),後果如何?不少人以為李氏家族Good Will好,基於虎父無犬子的原則下,認為買電訊盈科實無死,可惜是少了個「無」字,有些高管在未五合一前於15元區清貨,這些高管可以有十幾億過世,但一眾孤兒寡婦就過唔到人世,為甚麼一隻本來人人都需要的公用股,會弄到如斯境地?怕是因高管階層在收購這家前身是電話公司時,似未有全心做好盤生意,而是想玩財技,拆骨斬件售(例如CSL便是被斬出來),當高管主力不是在做大盤生意,而是想搵快錢時,股價表現就絕不相同。五合一後的電訊盈科最高價是逾140元,如今價為何?不要說曾低見近一元。

  兩位李生DNA與財智同樣高班,但用心之處有別,其各自經營的股票價亦有別,亦可以此來看A股的IPO。

A股受制大小非

  A股IPO最易使人聯想起來的是圈錢,不要說業績可以在上市後走樣,更重要的是大股東在解禁期後,可以全線沽股,自己退休去。你叫小股民如何能接你盤生意?這種全身而退的做法,跟斬件拆骨無分別,試想想,有日李嘉誠話賣長實退休,或將和黃斬件賣予人,你道長實、和黃價會跌多少?

  那麼A股IPO後能否不讓大股東套現?似又不能,但可否這樣?

  1.大股東所持之股全轉為優先股,大股東只可收高息,一如本港的家族信託基金一樣。

  2.這些優先股每年可以有5%轉為流通股,按此在20年後,大股東確可全線沽出退休,如此便可以免小股東要接棒管理公司之虞。

  其實國內監管機構看A股走勢圖便知無良IPO對A股影響之大,這輪最後一隻IPO是去年八月,A股整體升,到今年四月,謂IPO會重啟,市便跌,如IPO真如所傳於七月重開,但又未能解決大股東的大小非解禁問題時,任何的IPO都將會是加大對市場日後的破壞力度。有幾破壞?

  今年第三季後,解禁的大小非金額可達一萬億,這是兩年前有關股上市後的必然後果,這筆錢誰付?無人能付得出時,就會由股價付,要A股升,難矣!

港信貸額過高

  港股的死穴為何?在銀行借貸。

  雷賢達兄上周五致電予我,謂定要看6月19日,《金融時報》第14版Paul Davis寫的Inside Business欄,詳細的請看該文或雷生在《iMoney》欄,筆者只撮錄重點供討論。

  香港金管局於2011年要求港銀行做個壓力測試,假設於2008年後流入港的資金,撤出一半,會有甚麼後果,測試結果是銀行的存貸比率會由68%升上81%,這是個使人不能不擔心的水平。

  為甚麼金管局要做這個測試,是否只求找些事來做,好作交帶?不是,原來自2008年8月以來,港存款增長了50%,達到2.63兆億港元,這使香港產生平借貸,亦使到香港的信貸量大增,這個信貸額等於香港GDP的170%,較1997年、金融海嘯前的150%,尤高。

今起七日拆息極關鍵

  假如這筆熱錢在美儲局退市,上海同業拆息扯高(即是阿爺收水,亦即是退市)下,而果真有一半資金流出的話,則本港的平錢時代可以告終,港利息將被扯高,那時港工商業將如何?供樓者又將如何?港地產業和地產股又將如何?似乎未可樂觀。

  短線言,今是6月24日,距6月30日是前後七日,這七日是關鍵七日。

  4月28日,外管局發通告要各地銀行要於6月30日自己理掂自己的外匯佔款問題,沒有造假的銀行,當然無問題,但有涉入造假的銀行就要在這6月30日的審判日前把問題解決,一個方法是攬儲和向同業借拆,銀行間尤以七天借拆作為主要的資金管理手段,如今明兩天,上海銀行同業七天期拆息仍處高位時,則今周的中港股市仍不樂觀。


====
嚇完氹 氹完呃      石鏡泉 2013-06-18

先講嚇你,《中國證券報》謂今時A股走勢與兩年前的走勢相若,如成真,A股將要跌多一千點,歷時年半,為免閣下認為我有加鹽加醋,謹原文奉錄:

  同樣是權重股引領大盤突破年線,同樣是經濟預期不佳及流動性擔憂導致年線失守,目前市場走勢與兩年前極為相似。彼時,大盤在跌破年線後開啟了漫漫熊途;如今,綜合宏觀經濟、流動性、市場估值來看,大盤儘管弱勢難改,但兩年前那場年線噩夢或不會重現,市場更可能進入到一個再次築底的過程。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或將繼續活躍,成長泡沫尚未行至全面破滅時。


年線失守 兩年輪迴

  上周僅有兩個交易日,市場卻風雲突變。上周四,在IPO重啟預期升溫、五月經濟數據疲弱、流動性趨緊、亞太股市大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滬深股指大幅下挫,快速跌破年線。

  受經濟復甦和流動性預期的正面刺激以及市場對跨年行情和春季攻勢的樂觀憧憬,銀行、地產等權重板塊在去年底強勢崛起,啟動了本輪反彈,並引領滬綜指在去年12月28日突破年線;而由於今年四月經濟數據的旺季不旺、五月經濟數據的遍地黃花,以及六月流動性預期的陡然生變,滬綜指節節下滑,終於在6月15日跌破年線。

  不難發現,今年以來股指走勢、年線得失、運行節奏乃至漲跌邏輯,都與兩年前非常相似。
 
  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滬綜指跌破年線之後,便開始了一輪長達一年半的下跌之旅。儘管2012年1月6日指數曾於2132點啟動春季行情至2478點,但宏觀環境的疲弱使得這輪反彈尚未觸及年線,便以標準的「M頭」宣告終結。此後熊途漫漫,指數一直跌至去年12月4日的1949點。

  不過,《證券報》嚇完你之後,又有文氹氹你,謂「兩年前噩夢未必重現」,又為免誤傳,又是原文照錄。

噩夢未必重現

  作為大盤長期趨勢的重要均線指標,年線的得失至關重要。兩年前滬綜指跌破年線之後一路潰敗,如今再度失守,噩夢會否重現?

  從宏觀環境來看,2011年乃至2012年都處於經濟增速快速回落的時期。GDP增速在2010年四個季度均位於10%以上的高位,2011年則降至9%以上,且逐季回落;到2012年,增速更是快速跌破9%和8%的關口。而時至今日,儘管經濟復甦力度疲弱,低於此前市場預期,但7%附近的GDP增速基本已無繼續大跌的可能。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在經濟基本步入L型右側之際,指數下跌的空間可能也將較為有限。

  從流動性環境來看,以隔夜SHIBOR為代表的資金利率目前已經升至2006年10月以來的高位。不過,銀行間流動性存在季節性,每年年中、年末資金利率容易大幅波動,近期更多源於管理層加強了對虛假貿易的監管。而在低通脹背景下,貨幣政策預計不會進一步緊縮。季末資金需求結束後,貨幣市場利率或仍將下行。股市流動性則更多受制風險偏好的上升以及IPO的重啟,如果沒有超預期利好刺激增量資金入市,那麼大盤難以從當前的弱勢中突圍。

  從估值來看,按照TTM法剔除負值,全部A股當前的市盈率在12倍,低於兩年前16倍左右的水平;大盤藍籌股的估值優勢則更為明顯,當前僅為九倍,兩年前則為14倍左右。如果沒有新的利空因素出現,比如六月經濟數據再度大幅下行,則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不大。

  總體來看,大盤目前看不到明確的上漲理由,但進一步下跌的動能或也有限。美夢不必奢望,噩夢或也不會重現,市場更可能進入到一個再次築底的過程,直至積極訊號出現。

  各位,看完上述兩文,你喜歡被嚇,還是被氹呢?筆者昨日在《經濟通》就呃了你,謂恒指或要回百幾至二百點,文如下:

  上周五(14日)有文:《彈300》,文如下:

  「恒指今日(14日)有望彈升300點,但後市如何?

  仍要看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能否回下至二至三厘。節前SHIBOR曾高逾九厘,昨天(13日)回下至六厘多,但仍較二、三厘的平均水平高很多,反映融資全面緊絀,一般言是不利股市的。

  恒指要能回上22800,後市才可發,不過這個22800暫時遠了點,要等,等多久?待八月?」結果是期指╱恒指均彈約300,到今日(17日)市又或回跌百幾以至200點,期指或要下試20200水平,到位後或會展開次較大反彈,但如果上海銀行同業拆息不回低於二至三厘,怕A股與港股反彈仍不能多,尚要持續尋底,而這個底可今時講可以頗嚇人。

筆者仍不怕醜,刊出呃人之文,是因為筆者仍信期指仍有望回見20200,當然昨日期指數度將低水幅度收窄,是利好的,但大圍形勢仍未使人感樂觀,請看上海銀行同業拆息圖便知。

  一月期上海銀行同業拆息仍攀升,反映一個月內國內銀行間資金仍緊。

  昨日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雖回落,但仍高於四厘,未回至二、三厘水平。

====
引用: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wealth/central/18326

拋空中國大有道理?      溫天納  2013-06-20

早前,我們見到華爾街正集體喊賣人民幣,RQFII-A股ETF贖回潮非常明顯。這與環球大環境有緊密的關係。環球量寬何時終止?並無一定的答案,但是這種不穩定性,卻導致新興市場互惠基金面對近年半以來最大的贖回潮。原因非常簡單,美國利息有可能走高,資金熱錢急速回流美國。拋空中國變得大有道理?

  目前,資金流出的情況有可能只是一個開端,往後可能會有更多的資金持續離開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若悲觀估計成真,近期的反彈可能只屬技術性質,往後依然有調整的風險。

  禍不單行,內地拆息突然飆升,筆者認為主要涉及三個原因。首先,早前是內地企業繳稅的高峰期,而6月也是內銀補繳存款準備金的時期,影響了放貸意欲。第二,內銀流動性一直偏緊,監管機構重點打擊出口商透過虛假貿易進行外匯套利的行為,令資金流入內地減慢。我們從5月內地新增外匯佔款大幅減少印證。大家也發現到原來熱錢竟然是緣自內地造假的數據。最後,6月為內地理財產品到期的高峰期,不少管理公司將認購短期產品的資金投資在較長期的資產。此外,不少銀行需要更積極地去管理其資金池,以至令放貸意欲下降。內外合璧,導致內地流動性大幅收緊。

  投資氣氛能否改善?則要視乎中央政府政策能否配合改善氣氛。若然經濟無法改善,下半年減息與降准也是需要積極考慮的重點政策。內地經濟維持偏弱態勢,同時,貨幣信貸擴張也明顯低過預期,銀行間流動性也趨向緊張。因此,內地貨幣政策存在放鬆的壓力,不過,筆者估計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在未來主要可能透過放鬆貸款利率下浮空間,以及增加公開市場流動性的投放為主。

  在美元升值、日元貶值的環球變數下,近期熱錢有明顯加快流出新興市場的趨勢。同時,外匯管理當局也開始加強外綜合匯管政策的管理,舒緩套息的壓力,人民幣的升值看似已出現疲態。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將加強流動性管理,來壓抑市場價格。另外,在6月份後,內地高收益市場化債務工具看似將集中到期,若貨幣政策力度出現失誤,時間點又銜接不到的話,內地資金流動性將持續短暫緊張的情況。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對市場的控制能力相當強,但若外圍風險突然飆升,人行始終需要透過對沖來交易來維持寬鬆的貨幣市場,但將引來更多的風險問題,而這些問題並不易解決,大大局限了人行對市場的調控能力。

  這些局限性導致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脫鉤,多了錢,經濟也不代表能馬上改善,價格也不一定能上揚。理論上,整個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是以三部曲形式進行:

  (一) 中國人民銀行向內地銀行體系投放基礎貨幣;

  (二) 銀行體系透過倍數效應締造可供實體經濟運用的貨幣

  (三) 實體經濟裏的個體因應貨幣量的增加,而增加開支。

  不過,在這三部曲中,後兩部分並不順暢。第一、銀行體系會因為自身的局限,或經濟疲弱的誘因,影響到自身創造貨幣的能力。一個典型實例就是,在美國進行多次量寬後,實體經濟貨幣總量與基礎貨幣未能同步受惠,就可看到問題所在。

  另外,貨幣投放方式的改變也影響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在次按危機發生後,內地M2增長中的貸款佔比明顯增加,而外匯佔款佔比卻減小,效果並不一樣,也影響了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最後,若貨幣投放針對的目標不同,也會影響拉動需求的力度。近半年,筆者就留意到內地貨幣投放的對象與實體經濟中需要資金的行業或階層出現錯配,導致與經濟增長出現斷層。當內地投資和消費意願回升,貨幣政策對內地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才能重回正軌。經濟一日無法回到正軌,拋空中國將持續成爲歐美基金的重頭戲。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