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當然要指出某些錯誤,如果不愛國,話之你死 .... 今天端午節真的要悼念〔屈原〕!的愛國
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怀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2]。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戰國時期楚國人,'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 ];又在《離騷》中自云:“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楚國公室。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驕傲,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憤而辭官自疏,離開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國太尉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怀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2]。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作品[编辑]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14]」。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主題思想[编辑]
屈原作品富於忠君愛國思想,斥責小人禍國,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興楚國的抱負,熱切追求理想,甘願以身殉國。屈原作品表現出個人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執著理想,堅貞不屈,態度毫不妥協。
《离骚》[编辑]
《離騷》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離騷》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於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最後決定以身殉國。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詩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屈原將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為一,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手法,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表達對於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也表達了不與權貴妥協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離騷》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後半篇表現得更加濃烈。它採用了「比興」手法,以生動的比喻,營造出一種幽遠的意境。詩人還大量利用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圖畫。《離騷》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形式多變,把敘事、抒懷和幻想交織在一起,對後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甚多。
《九章》[编辑]
即《怀沙》,《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国藩和吴汝纶等都怀疑不是屈原所作。[15]
《哀郢》[编辑]
《哀郢》傾訴他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於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敘述他春天離開郢都,經過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遠,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離散,大夏為丘,東門荒蕪的話,確實有國破家亡之痛。篇中強烈地表示出他甘願死於故鄉,和傷悼鄉土故國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現的感情,最為憂鬱,最為哀苦。
《怀沙》[编辑]
本篇是敘述屈原從西南的漵浦到東北的汨躍羅的作品,是屈原絕命前不久之作。表現情感極為沉痛。
《抽思》[编辑]
寫放逐異域,孤苦零仃的情懷。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懷戀南方的故都。因為心中積壓國家鄉愁和種種痛苦的感情,所以產生一股難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编辑]
亦為思念懷王之作。作《抽思》時懷王未死,故有「惸獨不群,無媒在側」之歎;到了《思美人》,懷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絕路阻」之語。想抒發哀情,只好寄言於浮雲,致辭於歸鳥了。
《橘頌》[编辑]
以歲寒不凋的堅貞品質,來比擬自己秉承天賦美好的本質,堅守清高的立場,而不會隨波逐流。
《天问》[编辑]
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屈原放逐以後,憂鬱彷徨,精神上起了劇烈的動搖,舊信仰完全崩潰,對於自然界現象,古代的歷史政績,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因而發出種種問題。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苦極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個關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在古史和神話學的研究上極有價值。
本篇無論內容形式與情調,都與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颉刚等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16]
《九歌》[编辑]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17])、《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山鬼》全篇是山間女神的獨白,訴說自己思慕戀人之苦和對愛情的忠貞專注。《國殤》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寫戰爭場面的慘烈,與戰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風格[编辑]
屈原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話傳說素材,感情激越,熱烈奔放,多寫個人情志與想像,想像豐富,善用比興與誇張手法。 語言運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詩經格式,運用「兮」、「些」、「只」等虛助詞,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感,並常見雙聲疊韻、對仗與疊字。
性向[编辑]
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國國民黨《中央日報》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同性恋者,当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後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定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说:“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当时各国间战事频繁,“忠君”远非时尚,“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会招致非难,即使象提出“忠”与“孝”的孔子本人也频繁地周游列国,并不因不能专事鲁君而自愧。再说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18][19]
地位與評價[编辑]
司馬光認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節,因此《資治通鑑》裡並沒有記載屈原的事蹟。[20]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认为“《渔父》《卜居》,乃为屈子自作”,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稱《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宣稱︰“《九歌》與屈原的傳說絕無關系,細看內容,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過問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21]
1923年4月8日陆侃如發表《屈原评传》,逐条驳斥了胡适《史记·屈原列传》是“伪作”说,又說:“屈原这人是有的。他是战国时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當時中华人民共和国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22]
後人紀念[编辑]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中國,人們會在端午節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楚國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23]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24])不過仍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據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粽子來祭祀屈原;另則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25]。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26]。
這些傳說都不可靠,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由於屈原忠君愛國,卻不得不自殺於江邊,後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