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全國首個無菸垃圾焚燒發電廠落戶宜賓

全國首個無菸垃圾焚燒發電廠落戶宜賓

作者:mapuni來源:北極星節能環保網發佈時間:2013-07-05 14:16
http://www.mapuni.com/a/xinwenzhongxin/xingyexinwen/2013/25883.html


      垃圾焚燒發電,將不再向外冒煙了!7月3日,全國首例無菸排放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成都正式簽約:中電國際與海諾爾環保將投資9 億人民幣,在宜賓建立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垃圾總規模將達到2000噸,項目一期工程,預計年發電量將達1.6億度。
      這將成為川南最大的垃圾發電項目。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徐進表示,該項目將爭取在年內動工,一年半建設完成。
   
一噸垃圾可發電340度日處理垃圾2000噸
      宜賓市區現有人口近80萬,每天產生的垃圾約有1650噸。目前,這些垃圾主要採用填埋、焚燒等簡單方式進行處理。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給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在省內乃至國內,變廢為寶的垃圾發電項目已經發展較為成熟。但在宜賓市範圍內尚無垃圾發電項目,因此,垃圾發電便成為宜賓城市規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
      昨日下午,在宜賓市領導的見證下,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與海諾爾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除了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器等煙氣處理方式,我們還引進了澳洲一項煙氣處理排放系統。”該項目負責人就此指出,“拿老百姓最關心的二噁英來說,我國標準是每立方米1納克,歐盟是每立方米0.1納克,而宜賓的這個項目建成後,排放量將比歐盟標準還低!”
      據透露,此項目是當前中國最先進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按照雙方簽定的合約,宜賓環保發電項目將分為三期建設,日處理垃圾總規模將達2000噸。一期規模為1200噸,將在半年內投建,預計2015年建成。二期、三期分別為600噸,項目完成後,不僅能處理宜賓的垃圾,還能處理其他地區的垃圾。
   
還市民青山綠水明年將關停黃桷莊電廠
      “垃圾發電項目,將爭取年內開工建設,一年半時間建成。”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徐進介紹說,垃圾發電廠有效利用垃圾處理技術進行能源發電,屬於循環經濟的一部分,非常好。
      在徐進看來,這個項目落戶宜賓,正是宜賓市打造國際山水園林城市,還市民青山綠水生活環境所採取的的舉措之一。“3年前關閉豆壩電廠;去年底又關閉宜賓電廠;現在又把垃圾發電落戶宜賓;明年,我們還將關閉黃桷莊電廠。包括宜賓紙業的搬遷,和已在搬遷規劃內的天原集團。”徐進說,我們通過引入企業化運作,來改變宜賓的環境,為建設國際山水園林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

邱騰華:堆填無法應付垃圾量

27/03/2012 Tue 6:07:55 @ 葉穎賢 095071 → 暫時沒有回應
http://stu.hksyu.edu/~shuo/web/2012/03/27/40413

【本網訊】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特別會議,聽取超過30個團體及市民,對回收及處理垃圾的意見。當中,大部分單位反對興趣焚化爐,並指政府應從源頭減少廢物。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明白到團體對焚化爐的選址、效益及成本的關注,但強調本港若單靠回收及堆填,實不足以應付將來的垃圾量,須考慮多管齊下。
記者/鄒嘉欣 編輯/盧昭宏



以港人平均每日有超過9,000公噸廢物運往堆填區計算,政府早前表示,3個堆填區分別會在未來6年陸續爆滿。因此政府建議在石鼓洲興建一個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希望每日可以處理3,000公噸垃圾,減少堆填區的壓力。

地球之友認為,政府擬每幾年興建一個新的的焚化爐,情況猶如澳門或新加坡,會令香港變成「焚化之都」,又形容政府動用150億公帑如「入屋打劫」。綠領行動則認為,強調垃圾徵費是最重要的一項政策,應實行「先減廢,後焚化」,並指政府在過去的減廢政策上有欠準備。

應發展能源再生

此外,有團體表示,香港的科學技術已足夠將垃圾「轉廢為能」。他指,等離子技術除了對環境有利外,更可在焚化的同時,生產大量再生能源,每日可處理高達12,000公噸垃圾。他說,若香港決定使用這項科技,負責發展的美國機構亦願意來港幫忙。


----

恆聲集——垃圾發電 值得提倡  2013-08-09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49682&section_name=wtt&kw=352

         
擴建堆填區的問題,自從立法會財委會以中止辯論的方式擱置撥款後,暫時沉寂下來。政府表示準備暑假後待立法會復會,再提交議案闖關,有關官員將趁這段期間多落區,聽取各方意見,希望找出大家均能接受的平衡點,讓擴建工程盡快展開。但屆時撥款是否獲得財委會通過,結果仍難料。

        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垃圾愈來愈多是必然現象。香港目前人均每日的家居垃圾量是一點二八公斤,比東京、首爾和台北都要高出幾成。這僅是港人製造的垃圾,如果加上外來一年五千萬遊客所產生的額外垃圾,數量更驚人。

        香港的垃圾問題愈推遲愈會增加解決難度,若我們不及早綢繆,現有的三個堆填區將於未來數年便逐一填滿,屆時香港每天近二萬公噸垃圾無法處理,怎辦?

        筆者認為,政府除了爭取擴建堆填區之外,更需要找出一個長遠的辦法來解決垃圾問題,否則堆填區就算擴建,源頭減廢做足,還是會有填滿的一天,屆時問題又會重現。所以,最好是能有辦法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來處理垃圾,要做到這點,就要令垃圾變成有商業價值的東西,變廢為寶。

        現時,香港雖然已有一些回收業,提倡循環再造和轉化肥料等,但回收量與每天產生的垃圾量根本不成比例,作用有限。其實,可以消除大量垃圾是焚化,如果能利用焚燒垃圾來發電,化垃圾為能源,最合乎環保原則。

        其實,台灣早在廿多年前就已利用垃圾發電,現時全島二十四座垃圾焚化廠都能發電,一年燒掉六百四十噸垃圾,年收入達四十六億元新台幣;挪威更厲害,有垃圾發電廠發覺本土垃圾不夠用,打算要從海外「進口垃圾」,以提高發電量。

        不久前,香港有財團斥資九十八億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處理公司,生產電力、蒸氣和暖氣,估計每年純利可達四億至五億元,回報率可觀。

        這證明垃圾發電是一門甚有前景的大生意,只是香港以往一直不重視,以致迄今未成氣候。現在,是否應該要認真研究,無謂「浪費」了每天的大量垃圾。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李秀恆


----

堆填區擴建計劃 - 環保觸覺立場書
週一, 2013-06-24 13:28 — 環保觸覺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7062
 
擴建堆填區的爭議又再出現,本會環保觸覺現發表以下立場書。

環保觸覺立場書

擴建堆填區不能早於垃圾按量收費
商業廢物過去10年增加1倍 功能組別議員支持堆填區擴建欠說服力
大量建築廢物源於政府推太多工程及不斷拆卸建築物
政府廣告指擴建堆填區是共同承擔 這說法是誤導
盡快落實家居及商業垃圾徵費 才是共同承擔

就是次擴建堆填區的撥款草案,本會環保觸覺的立場如下:

擴建堆填區的撥款,不能早於垃圾按量收費條例草案於立法會通過。

本會進一步闡釋廢物管理的觀點:

香港廢物處理問題,錯過了5年的黃金時機。由於上任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未能於任期內積極推動減廢工作,引致本港廢物處理問題停滯不前。他理應被問責,但竟然被特首梁振英選為特首辦主任,實在相當諷刺。
10多年前,再前一任的環境局局長廖秀冬,對環保議題較為熟悉,在推動減廢工作上也較積極,當時她已提出「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並以污染者自付原則,進行各項徵費,包括整體的家居廢物按量收費,以及針對個別產品的徵費,包括膠袋、電子產品、汽車輪胎、飲品容器、包裝物料、飲品容器及充電池,但直至現在,只有膠袋稅已落實。
工商業廢物近年升幅顯著,堆填區棄置量由2001年的430,000 公噸升至2011年的861, 000 公噸,10年間升幅超過1倍。本會估計這是由於自由行旅客增加、社會過於著重消費以及工商界對於減廢並不積極有關。所以,商業固體廢物收費實在刻不容緩。不少功能組別議員為商界代表,若支持擴建堆填區,這實在欠缺說服力。本會誠希各商界立法會議員,呼籲業界進行各項減少固體廢物措施,並積極支持垃圾按量收費。
堆填區平均每天處理約13,000多公噸的垃圾,當中部份是政府可以控制,這就是建築廢物。以2011年為例,堆填區每天平均接收3331公噸建築廢物,佔總棄置量(13458公噸)的25%。本港的基建、道路及拆卸工程實在太多太密,香港就像一個「大地盤」一樣,不少工程都是由政府主導。所以,政府若要展示減少固體廢物的決心,應全力減少建築廢料,而減少各種大型基建及工程是最佳方法。
上星期數十位環保及廢物管理學者向傳媒發表支持擴建堆填區的公開信,他們曾邀請本會作出聯署,但仔細研究後,本會認為內容是支持擴建堆填區為主調,對於垃圾按量收費的著墨太少,所以並沒有作出聯署。
政府為爭取屯門及將軍澳區議員對擴建的支持,建議可作出補償。有部份屯門區議員提出超過40項訴求以作「交換條件」,其中一項為興建屯荃鐵路。本會認為這種交換並不可取,而以屯荃鐵路交換實在是相當可笑,正正就是這些大型工程製造大量建築廢物,使堆填區不勝負荷。
政府上星期於多份報紙刊登廣告,指出擴建堆填區是「共同承擔」,本會實在不能認同。本會認為現時三個擴建堆填區方案,承擔的只是將軍澳、屯門及打鼓嶺居住的市民。我們認為,只有全面實施按量收費,才是共同承擔。
總結而言,全港市民及商界應齊心參與減少固體廢物,不能袖手旁觀。香港垃圾量多,主要是因為香港是過度著重消費的消耗型社會,及大型工程太多製造建築拆建廢料。所以,若要減少垃圾,市民應由過度消費改為適度消費,政府則必須減少各式各樣的工程。

環保觸覺
二零一三年六月廿四日

圖1:2011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種類

圖2:1991年至2011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數量

----

香港觀察:把垃圾留給下一代   鄒頌華自由撰稿人   更新時間 2013年7月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13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3/07/130709_hkreview_landfill.shtml
香港是發展急速的社會,但減廢政策卻以龜速前行
香港三個堆填區在未來二至六年內就會爆滿,近日政府重提上屆政府的政策──擴建堆填區,引來現有堆填區所在地的居民激烈回應,也成了各黨各派政治角力的戰場。

垃圾處理成了政治角力

三個堆填區之中,只有將軍澳因政府自知不夠票數而主動撤回在立法會工務小組提出擴建方案。另外兩個位於打鼓嶺和屯門的堆填區,前者算是大比數通過;屯門則爭議較大,但在本來反對擴建的民建聯倒戈支持政府之下,有15票支持,13票反對,以兩票之差通過。接下來的另一個戰場,就是本周五環境局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擴建堆填區撥款申請。
民建聯臨陣急轉彎支持政府,現為千夫所指,被指「講一套,做一套」,屯門區內更出現多幅「成功爭取擴建堆填區」的橫額,諷刺其「出賣」選民。
下周的撥款會議,不少議員表明會拉布對抗,而屯門居民也會以絕食和用車輛堵塞馬路示威。民建聯在龐大的民意壓力下會否再轉軚,仍是未知之數。
更有趣的是,一直在鄉事問題上為政府保駕護航的屯門區議會主席劉皇發,與同屬建制派的工聯會這此事上與泛民連成一線,全力爭取否決堆填區擴建。
從來,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家園變成別人的垃圾場。屯門多年來承受了全港近八成的垃圾,連多項厭惡性設施(如發電廠和焚化爐)亦建在該區,當地居民反對實在是人之常情。
這次,劉皇發以政府未有諮詢屯門區議會及該區居民為由,反對在屯門擴建堆填區;再加上環境局厚此薄彼,撤回將軍澳擴建的申請,卻又硬推屯門和打鼓嶺,作為屯門居民當然感到憤怒。
不少人也盤算,有「新界王」之稱的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此舉是否為了換取什麼政治利益。翻一翻舊帳,上屆政府為爭取鄉事力量支持,尤其屯門鄉紳的支持興建焚化爐和擴大堆填區,安排了劉皇發進入行政會議,借其在新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去支持在該區興建不受歡迎的基建,低調進行利益交換。
焚化爐在屯門興建確是成事了,而堆填區呢?一年前,當時梁振英仍在競選特首,其政綱明確指出:「採取以源頭減廢為主導的政策,降低擴建堆填區或增建焚化爐的壓力」,並撰文狠批當時的特首曾蔭權的環保政策和對手唐英年支持在屯門興建焚化爐。也是這一策,令他取得許多環保份子的認同。
而在梁振英當政一年來,大家也終於見識到他以及其問責班子「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的本領,到最後,之前的環保承諾完全落空,如今還不是要重提擴建堆填區的老調。
下一代的垃圾之災
無論議員是為了政治利益而贊成或反對擴建堆填區,政府現在仍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垃圾處理和減廢政策,香港確是有垃圾圍城的危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推銷擴建堆填區時提到政府於五月時發表的《資源循環藍圖》,指出現在堆填廢物處理的比例,在十年間會由52%減至20%。因此,即使現在源頭減廢,堆填區仍是不可或缺的。
而為了令堆填區的推銷更有看頭,政府恐嚇和利誘雙管齊下。先是指政府原先答應將軍澳堆填區最快明年可停收家居廢物,但若屯門堆填區擴建撥款不獲通過,原先答應將軍澳堆填區停收家居廢物的建議,就未必可以實行。
至於利誘,就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宣佈,在短期內成立「推動回收業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長遠則考慮成立回收基金,資助和補貼回收業的發展,並與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一起推動社區回收計劃。
但這些又是一張張的開頭支票,回收基金要成立就需要財政司司長批准撥款;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雖早已獲立法會通過注資50億元,但基金只接受非政府組織申請,教育大於實際用途,這兩項措施對整體減廢也沒有立竿見影之效。
此外,自中國於二月開始「綠籬行動」,禁止不符合規格的外國廢料入口,令大量塑膠和金屬廢料聚積在香港,直接加重即將爆滿的堆填區負荷;而香港本地的塑膠現在亦不能出口至中國,即整個塑膠回收行業已陷於停頓,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往堆填區去送,單是今年三至五月就有約有七十噸本地塑膠廢料被送到堆填區。
本來,香港有回收而無再造業已是一個的困境;現在連回收(尤其是低市場價值的廢物如塑膠)也出現問題,可見政府根本沒有全盤策略,才會一成不變沿用擴建堆填區的老調。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香港到了2041年估計會有847萬人口。無論堆填區擴建有沒有通過,假如沒有真正的減廢決心,街道上仍是垃圾箱比回收箱多,而回收的廢物又因沒有市場而最後往堆填區去送的話,那未來這八百多萬人,將會承受比現在嚴重好幾倍的垃圾之災。
文章是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讀者反饋

活著真是越來越難。未署名
高速的城市發展,蓬勃的經濟活動,少不免製造大量的廢料和垃圾;加上彈丸之地的香港,七百萬的人口無論怎樣源頭減廢,縱使做好分類回收,每天要處理的垃圾量也是龐大得令人咋舌的。【減廢】當然是每個市民應有之義,垃圾廢物的【處置】也必定是政府不可推禦的責任。香港特區政府在【大灑金錢】搞建設搞經濟之時卻沒有好好規劃一個處理垃圾的長遠計劃,顯然是【怠忽職守】。【把垃圾留給下一代】,怎會是一個【有為】【有遠見】兼【負責任】的政府?孟光, Hong Kong
香港的垃圾治理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好對百姓利益的保護以及盡可能減少對土地的佔用。要做到這些,根本的方法是引入新型的垃圾處理技術如等離子熱解氣化技術,在現有的三個堆填區基礎上各建設一個新項目。使用該技術可以處理掉95%以上的市政垃圾量,還可利用每噸垃圾發電280度,最主要的是該項技術的二惡英排放為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新並已成熟運用在實際項目上。這不是垃圾焚燒,也沒有廢渣產生,無需搬遷周邊居民,利用垃圾發電和供熱還可為地方所用。建議香港環保署要與時俱進,不要老是局限於堆填法。使用該技術後相信無需再建設新垃圾堆填場,也不會再讓百姓和政府為垃圾所困。利用該技術還可在場區周邊建設環保園區推動地方經濟。 野火燒不盡, Lond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