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秦亡時節雨紛紛,道義全無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木童搖指西邊天。

秦亡時節雨紛紛,道義全無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木童搖指西邊天。

…小人當道豺狼起,仁義道德忠信無!如鯊嗜血眾魂斷,秦暴黷武滅國民。…
…見錢開眼戰斷魂,兵來將擋損蟻民。無民意旨秦為暴,強秦施暴滅國人。…

論者謂秦亡於其濫用民力,仁義不施,此言當否? 
    秦國在統一前,代表著社會發展進步前進;秦統一後,因其法家思想治國,對人民采嚴刑峻法,在苛政之下,諸家思想不納,固有焚書坑儒等歷史悲劇,同時,秦朝建國後,亦急於對外擴張,征匈奴、平百越。始皇窮兵黷武,以僅有的國力,以支擴衡,至秦末國力不足,徵收賦稅繁重,人民多徵召入伍,死傷無數,國力、民力、財力陷於匱乏。加上秦王大事建設,如建阿房宮、築長城等,濫用民力極甚,秦朝負擔日漸沈重,秦國已逐漸步向滅亡。秦國的法家精神,重實際、務功利,固秦得國後即以法治國,缺乏文治教化統治,秦以馬上得之,馬上治之的方法,使人民動輒得咎。秦國君主,始皇和二世,所定下的制度皆不以仁爲目標,認爲治國成功必須要人民服從,故失去愛民觀念。仁即愛人,義即做一些合理、正直的事。而秦國根本視民命如草芥,過度濫用民力,就正是失仁的表現。其他如焚書坑儒等政策亦是不義不宜的行爲。這些不仁不義的政制使秦國人民起來反抗,大澤鄉起義,順應時勢,推翻秦而立漢。

    首先,秦所以亡國,其極大因素是嚴刑峻法。秦國向以法家治國,始於商鞅時已奠下有系統的中央集權規模。其統治方式對於當時社會有正面的幫助,人人在亂世中,雖有"法",才能使政權、國家有效地運作,一旦秦國統一,若再以苛酷刑法治國,人民動輒得咎,致舊有貴族人民開始懷念以前舊有制度。以致日後他們煽動人民,速致秦亡。因秦建立後,集權政策來得太快,所施之刑法也太凶,如人民犯法,誅及三族;一戶違禁,比鄰連坐,所以引致國家未能恢復國力,而使經濟再次崩潰,人民忍無可忍、走投無路,只好投向革命軍隊。陳勝、吳廣便因長期徵調,而軍令如山,凡調遣軍隊不能如期到達便執以死刑。他們既觸犯死刑,便挺以走險揭悍起義。有謂"人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秦國不能體恤民困,也不以仁政治理天下,法家精神,是其致禍原因。若君主英明,便能有效地行使政令。若以二世的昏庸,則中央便失去支柱,猶如無政府狀態,政治步向黑暗、腐敗,最終劉邦推翻秦國政權。這些都令秦國政權動搖,官吏多貪污、勾結朝臣,使政治陷入黑暗、腐敗之中。這些貪官污吏只會苛索人民,徵收重稅,又使人民服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譬如奸臣趙高侍侯皇帝身邊,權力極大,把持朝政,又勾結其他官吏,貪樁枉法,曾指鹿爲馬,來清楚分辨出他的勢力,朝廷內幾完爲他收買,所有人皆稱鹿爲馬。由此可見,當時政治黑暗腐敗,領治者的昏庸無能,使佞臣當道,地方更違反中央指示。國家本身不靖,仁義不施,雖然這項不是濫用民力,卻是導政秦亡的主因。

    其次,秦採用法家治國,爲了能統一思想,除了法家外,諸家不容。尤以儒家爲甚,水火不容,成對立之勢。戰國時東方各國主要受儒家影響熏陶,故秦和東方各國形成文化上的差異。東方各國所受的爲齊魯之學,而秦乃採三晉之學,其意見甚爲不同。秦始皇統一後,爲求鞏固政權限制人民思想,施以禁制手段,防止人民高談論政。六國人民對於突如其來改變過往的思想,風俗習俗,不能適應,亦不滿人士皆要向當朝官吏學習,於是造成相互的衝突。更表面化的衝突,便是焚書坑行。雖然最終三晉之學勝利,但卻加深了秦與中原人士之衝突。歷史潮流中,知識份子支持對政權鞏固甚爲重要,能夠傾覆政權。而秦的統一是歷史趨勢,但他不明歷史不斷演進,平民勢力早於代東周時正在掘興,平民勢力足可傾覆政權。故秦亡證明了貴族代貴族的更替模式已改變。正因秦忽視平民力量致覆亡秦祚。始皇手段不仁道,不尊重人士,採不仁道殘殺手段,而不是用民力過度所至。然而秦亦有濫用民力之處,不過此點不足秦亡矣。

    再者,濫用民力是其次,亦秦亡其中之一因素。秦始皇建國後,頗有大志,大事建設,唯過份耗損民力,秦維持前朝的力役制度,徵召役民數以萬計,只爲始皇一時享樂,炫耀之用。譬如始皇要爲自己生前建一陵墓,除了徵民力役外,建成後還把無數民工活埋。其他還有營建阿房宮,修直道,築長城等,破壞了編民戶藉的農業經濟使勞動人口大量下降。中國向以農立國,一旦破壞勞動力,經濟亦變得蕭條,生産量不足,使秦由一個富裕之國舜間變成土地荒蕪人口稀疏的貧國。故董仲舒曾謂"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致令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可見當時社會嚴峻的情況,逼使人民反抗,也理所當然。加上,始皇乃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之人,常征伐異國,攻佔土地,在短短十年間,先後征匈奴平百越損失軍隊數十萬可知秦雖統一六國而其枉施政制,國民皆爲軍民,不能與民休息,濫用民力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單在兵役上,五嶺成兵五十萬,長城戍兵三十萬,還有多少死傷軍民不計其數,所以,秦國滅亡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濫用民力,而主要分爲力役和兵役,這足以使民怨沸騰,待一有利時機,便一夫發難,難以收拾。

    雖然秦本身有很多不足地方,但是六國勢力亦是另一間接導秦滅亡的因素,秦商鞅變法,廢封建,行郡縣,實行中央集權制,使國家軍、政、敗權集於中央,使六國諸侯王不再世襲,改而奉祿制,各國諸侯自有不滿,待適當時機,潛此勢力便一觸即發。而且,六國遺民對於秦的嚴政苛法、戰爭不斷以及對人士、各家學術的抹殺、禁絕極爲不滿,人民怨聲再道,尤其六國遺民,激發起他們報仇的心理。至於人士,亦不甘被受凌辱,以殘酷手段以待之,遂亦起來反秦,孔子的後人亦參加反秦的行列。秦國建立後,秦一改以往禮下士的作風,開始不再重用客卿,此表現亦是仁義不施的。當時君主昏庸無道,不恤人民,朝政乃爲奸臣當道,政治極爲敗壞,而且沒有客卿之助,秦很難成就過往的霸業。秦統一前之所以富強,乃其本身優厚地理環境因素,土地肥沃,資源物産豐富,但秦統一後,失去函、崤之利,六國勢力正好包圍著秦,固秦的統治一旦動搖,政權不固,其"攻守之勢異也"。以上的因素,雖然皆是秦亡的因素,但只是偶然或輔助的因素。秦滅亡最重要莫過於它的原動力-嚴刑峻法,濫用民力。

    秦國由一個西方諸侯國過渡至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其間必定經歷了很多年來君主所付的心血,可惜秦祚只是維持了短短的十五年。秦的滅亡,歸根究底可說是秦本身制度的問題,領治者自己走向反面,他不明歷史趨勢,平民興起,貴族沒落,項羽敗而劉邦得勝中,知道秦如不順應時勢,更加採不仁政策。窮兵黷武,濫用民力,人民自然起來反抗。壓逼人民越深,人民越發怨恨,待適應時機,便有大澤鄉起義,一觸即發。秦國在治國各方面皆是對人民仁義不施,固民力耗損,原因是秦兵力役繁重。秦統一前,秦制爲社會發展進步力量,統一後,代表阻礙社會的反動勢力。故其嚴刑峻法,法家精神乃秦亡的精要,濫用民力爲次要,但這些足以使秦滅亡,歷史將秦稱爲"虎狼之國"。

林佩詩

------------

 關於秦朝滅亡的預言及秦朝之亡(43)      2012-02-17

 第五節 關於秦朝滅亡的預言及秦朝之亡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時:“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去胡。略取河南地。” 不過,秦始皇一直沒有明白,“胡”是指他的兒子胡亥,而非北面的胡人。這條讖語後來被收入《河圖》中。

秦二世殘暴滅秦
秦始皇時的刑罰已經非常嚴苛,秦二世即位后,更加變本加厲,更加殘暴,以“殺人眾者為忠臣”,各級官吏都是奉行這種刑法的劊子手。

秦始皇死後,二世命其所有的沒有子女的後宮妃嬪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為避免泄露機關秘密,就將所有工匠封在裡邊,然後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只有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為顯示自己象秦始皇一樣威勢震服海內,二世也照樣出巡。他先後到達碣石山、會稽等地,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都刻上字,碑石旁都增刻上隨從的大臣的名字,以使先帝的功業盛德更加明顯。

在路上,秦二世暗中與趙高商謀如何讓大臣們服從,如何剷除與自己爭權的各位皇子。趙高建議借出巡的機會,查辦郡縣守尉中的有罪者,把他們殺掉,這樣,在上可以使皇上的威嚴震天下,在下可以除掉皇上一向所不滿意的人。現時不能師法文治而應取決於武力。二世表示贊同。於是製造罪名拘捕了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以及許多大臣,包括大將蒙恬,沒有一個得以免罪,六個皇子也被殺死在杜縣。

皇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內宮,等待議定他們的罪狀。秦二世派使者來稱因為他們不盡臣道,所以當被處死。將閭仰天大聲呼喊稱自己無罪。隨後,兄弟三人流著眼淚拔劍自殺了。皇族為之震驚恐慌。大臣們進諫的被認為是誹謗,大官們為保住祿位只好屈從討好,百姓更加震驚恐懼。

四月,二世返回咸陽,又開始修建阿房宮。他遵循始皇的策略,對外安撫四方的外族,並徵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咸陽。因為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獸,兵丁狗馬禽獸所需糧食很多,咸陽倉庫里的糧食不夠用,二世就命令從下面各郡縣徵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乾糧,咸陽四百里之內不準吃這些糧食。此時,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不斷的徭役和嚴酷的刑罰,使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危機四伏。

七月,戌卒陳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反,國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陳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將領們奪取土地。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郡縣的年輕人,因為受盡秦朝官吏之苦,都殺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反,以響應陳勝,並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攻,旗號都是討伐秦朝,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項梁在會稽郡起兵。

當掌管傳達通報的謁者出使山東回來,把山東造反的情況報告了秦二世后,二世很生氣,就把謁者交給主管官吏去處理。後邊的使者回來后說,山東造反的不過是一群盜匪,不值得擔心。二世聽了十分高興。

二年(前208年)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率幾十萬軍隊向西到達戲水。二世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如何應對。少府章邯建議可以赦免酈山徒役,給他們兵器去迎擊起義軍。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領兵為將,打敗了周章的軍隊,周章敗逃,被殺死在曹陽。后章邯又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敗了項梁,在臨濟殺死了魏咎。楚地起義軍的名將都被殺死,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到鉅鹿攻打趙王趙歇等人。

此時,身在內廷的趙高勸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時間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進言異端邪說。現在陛下正年輕,剛登皇位,怎麼能跟公卿在朝廷上議決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錯誤,就讓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點。天子稱“朕”,朕既然有徵兆的意思,本來就是不讓別人聽到他的聲音。” 於是二世經常居住在深宮之內,只跟趙高一個人決定各種事情。從這以後公卿很少有機會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二世稱:“關東各路盜賊紛紛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誅討,殺死的人很多,然而還不能平息。這是由於盜賊大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勞苦,賦稅太重。所以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二世不聽,卻命人審訊追究三人的罪過。馮去疾、馮劫認為將相不能受侮辱而自殺了,李斯被囚受刑,后被處死。秦朝大臣十分憂懼,再不敢多言,國事基本由趙高決斷了。

二世三年(前207年),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因怕趙高陷害,章邯等人率兵投降了項羽。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此後,大臣們更加畏懼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說過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但是後來項羽在鉅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並繼續前進;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的百姓,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皆率兵西進攻打秦朝。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局勢,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自己,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
二世做夢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

待二世知道形勢危急時十分氣惱,派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情譴責趙高。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想另立天子,即改立公子嬰。公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於是趙高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趙高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沖進了二世住的望夷宮,沿途殺死了幾十個宦官。郎中令和閻樂沖進寢宮,曆數了二世的罪狀,說他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以致使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讓他自己考慮如何處置自己。二世說先後請求做一個郡王、萬戶侯或做普通百姓,但都遭到了拒絕。二世只好自殺。

秦二世死後,趙高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於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同時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璽。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后他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著我在廟裡把我殺掉。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 果然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次,子嬰卻託詞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子嬰於是在齋宮殺了趙高以及其三族,並在咸陽示眾。
子嬰只做了四十六天秦朝皇帝,楚將沛公便打敗秦軍進入了武關,接著就到了霸上。沛公派人去招降子嬰。子嬰用絲帶繫上脖子,駕著白車白馬,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在軹道亭旁投降。沛公於是進入咸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便殺了子嬰和秦宗室所有的人。隨後項羽屠戮咸陽,焚燒宮室,將俘虜的宮女和從秦宮沒收的珍寶財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分成三份各自為王,即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在尚沒有統治很長時間的情況下滅亡了。此後五年,又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天下最終統一於漢。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義,可為後人之警戒。
賈誼認為秦始皇“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而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方法並不相同。賈誼指出:“如果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

 而到了秦二世登上王位,人們都希望他能夠施行仁政,即任用忠貞賢能的人,改變秦始皇時的嚴苛法律,救濟百姓,減輕賦稅和勞役。但是沒想到,秦二世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不僅重新修建阿房宮,而且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更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致使眾臣和百姓人人自危,怨聲四起。所以賈誼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而秦二世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了天下,但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故而秦亡之過在於秦朝的皇帝不施行仁義。

作者:李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