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傳首推曾x權的文化大革命論,毛像超高價怎算高,高得過萬萬生靈?希特拉頭像在大陸賣應是無價之寶。
配 套 2009年06月27日
今日的華文,平庸無味,譬如有一個很討厭的名詞,叫做「配套」。
西九的「基建」打造「平台」,要提早「上馬」,「上馬」之後,又要把相關「配套工程」搞上去。「配套」應該不是配戴安全套的意思,原來是指道路網。這種文字,適合一個以愚蠢為樂的社會。
中國語文沒有「配套」這等名詞,卻早有這樣的品味。
「讀史宜映雪,以瑩玄鑑。讀子宜伴月,以寄遠神。讀佛書宜對美人,以挽墮空。讀《山海經》、《水經》、叢書、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無垠之游,而約縹緲之論。讀《忠烈傳》,宜吹笙鼓瑟以揚芳,讀騷宜空山悲號,可以驚壑,讀賦宜縱水狂呼,可以旋風。」
舊時中國的知識份子讀書,就講環境的「配套」了。讀歷史的書,窗外要是下雪的冬天,宜映照着一片雪光,為什麼呢?因為「以史為鑑」,當手上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變成一面明鏡的時候,映照着的一室雪光,就為讀書的心情造就了氣氛,所謂境界,即是此意。
讀孔子和孟子之類講道理的論著,要有月色相伴,讀兩頁,看看天上的月光,神思寄馳一縷。讀《佛經》要以美麗的女子相伴,看似好笑,其實最有智慧,抬頭看見相陪的女子,年華十八,着一件低胸裝,乳溝若隱若現,反倒可以培養一片定力。就像吃螃蟹要以黃酒和薑相佐,讀《心經》,赫然有一個性感的女人在前面,反倒是美味的配料。
讀烈士的傳記,要吹奏樂器,弘揚正氣,則嫌太過造作了。吹笙弄琴,一雙手太忙,怎樣翻書頁?這就是從前的「配套工程」,在中國的品味生活裏默默實踐着。
今天這種生活在日本有。讀《佛經》宜在京都的清水寺,以證色相之空靈。讀詩詞宜在箱根的幽谷,以馳摩詰之澹遠。讀推理小說,最好在冬天北海道去小樽的火車上,神寄於一片荒幻的冰海。其他的閒雜華文讀物,像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如果真的要看,在旺角砵蘭街的小公寓與報紙風月版同讀,窗外有一方金冠夜總會霓虹燈的刺眼光害,即足矣。
(陶傑)
我的網誌清單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