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無為三廢亂港情,紅酒免稅車死人。強加煙稅好冇癮,利民紓困無頭路。

無為三廢亂港情,紅酒免稅車死人。強加煙稅好冇癮,利民紓困無頭路。強迫金錢買棺材,路有凍屍誰過問?高官肚滿也腸肥,關人屁事等收工!
無為蔭點種茉莉,遍地花開會變天。問責制度有定無,問責下台無人怨!劫貧祭富爭家產,打工幾時有屋住?壓縮樓房逼直升,打工之人冇希望!
百億乜運搶功勞,民怨壓住問為何?有用金錢何出路?利民紓困全民保。路通屋平寬醫療,免費教育爭長短;才能爭取朝夕夢,乜產物產得個剷。

蘋論:市民不要得些甜頭便收聲      2011年03月05日

財政司司長大幅修改預算案,把原先定下壓抑通脹的理念也推翻,這幾天市民的反應大致上分兩方面,其一是視之為意外之財,打算用在旅遊、購物等花費上,其二是將這「多餘的錢」捐給社福機構,幫助真正需要這些錢的人,響應和呼籲捐款者越來越多。
這兩個反應說明兩種現實,一是這樣的派錢方式並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沒有縮窄貧富差距,既沒有「利民」──隧道仍舊塞,公立醫療仍舊擁擠,沒有給市民帶來任何便利;也沒有「紓困」──買不起樓的仍然買不起,租金仍舊加,物價仍舊漲,全民退休保障和 15年免費教育也沒有着落。因此,確實只是派粒糖。
由捐款帶出來的另一現實,是說明市民先前對預算案如此群情洶湧,並不是出於私利,也就是說並非為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反對預算案,而是覺得預算案反映出政府沒有心為市民解困,沒有從較長遠的角度去解決香港樓價、通脹、醫療、教育、交通等等問題,沒有設法縮窄貧富差距。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為香港經濟籌謀。財爺被問到他是否知道一碟粟米斑塊飯多少錢,他的回答是他最近沒有吃粟米斑塊飯。如果是對市民有心、負責的官員,他在坦承不知道一碟飯多少錢的同時,應表示對物價上漲是既知情也關懷的。
市民早前對預算案的憤怒,主要不是自己沒有收到錢,而是覺得這個政府既無能更無心。俗語說有錢好辦事。現在政府不是沒有錢,而是有六千億財政儲備。這龐大的財產不是要來派的,而是要來善用的。怎麼用呢?有人提出回購東西兩條隧道,這樣一來可使過海巴士經營成本下降,市民交通費減少,二來可解決塞車情況,市民節省了時間,而時間就等於金錢,三來少了塞車可改善空氣污染,公共健康提升。
也有經濟學者提出負入息稅,這就是個人或家庭入息沒有達到免稅額的,由政府給予負入息稅津貼,這樣可直接幫助貧窮人士。也有經濟學者提出廢除薪俸稅(去年薪俸稅收入不到 500億元,只是財政儲備的十二分之一)。廢薪俸稅可吸引人才來香港工作,也可以壓抑政府把總開支不斷猛增(去年總開支增 24%)。早幾年有人提出對發展創新科技的企業作稅務政策的補助。所有這些,都與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有關,是真正利民措施。當然提出來與真正做起來是兩回事,但市民的確沒有看到政府作這些方面的考慮。
注資強積金固然荒謬,直接派錢也派出問題。來港不足七年而沒有永久居民資格的市民固然沒有得到,而已經移民加國的 30萬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人士,卻紛紛向駐加香港經貿辦事處詢問「是否有錢派」。顯然派錢這政策是在議會過半數建制派議員的壓力下倉促出台的,是未經大腦的產物。
大幅修改預算案帶來的更大問題,是破壞了預算案需在提出前廣徵民意、而提出後基本上不能修改的制度。在壓力下大幅修改,等於把預算案當成諮詢文件。人們不禁要問,以後預算案提出,是否都可以討價還價?提出前是否要先給擁多數票的建制派議員過目並得到他們同意?傳統制度是否就這樣被一鋪玩完?

財爺宣佈改注資為大派錢後,有親政府人士稱讚他有從善如流的勇氣,也有建制派議員說作為香港人有了自豪感。如果從一個錯誤轉變為另一錯誤,而對利民紓困仍然無心的話,我們真不知這叫甚麼勇氣。至於香港人的自豪,那麼自豪應不是迫財爺派了錢,而是港人用捐錢行動表現出市民遠比當官的關心社會貧困者,更重要的是今天「論壇」版一篇文章所講的:「收錢不等於收貨,如果收錢便收聲,那豈不等同承認這是一筆『掩口費』?」
你認同大改之後預算案的派錢是真正利民紓困的措施嗎?你會與建制派一樣「凝聚」掩口費這種「共識」嗎?若你不願被買起,你就要發聲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煥光也許能煥發,在其位者謀善事。好官難求忠言人,易地而處有幾人?庸碌托腿佼佼是,為民拯命無几人!
國家出招遏樓價,香港仍然在逼倉。背離國策草木升,供應不足是根源;新八人口公屋住,為何別處無怨言!

蘋論: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特區政府    2011年03月09日

在上周三曾俊華宣佈大幅修訂預算案之前,社會上對預算案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把 6,000元注入強積金這個對市民遠水不救近火又明益基金經理的措施。當財爺改為直接派錢並退稅後,當天就有人認為曾應該向公眾道歉,更有人認為他應負政治責任。到了星期日市民遊行,主要的訴求竟然發展為「雙曾下台」。
大派錢之後,為甚麼市民更加憤怒?為甚麼訴求反而提升到要特首和財爺下台這樣激烈的地步?筆者周日也參加遊行,沿途見到筆者認識幾十年的吳醫生,與他一起同行。他說他本來不打算來遊行,但曾俊華上周三大派錢後,他和他周圍的朋友都認為這太不像話,於是他也要出來發聲了。吳醫生是在中環執業的名醫,屬富裕中產人士,在大派錢中肯定可獲現金 6,000元加退稅 6,000元,為甚麼反而使他比先前不派錢更憤怒?
派錢對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比注入強積金實惠。但為甚麼派錢?基於怎樣的理財理念與管治理念去派錢?卻大有置喙的餘地。新加坡有八成人口住在公共房屋,政府沒有「人民所急」的民生事宜要急於處理,派錢讓人民可以自己選擇投資及消費。加拿大阿爾伯特省也因為油稅使政府盈餘多而連年派錢,那是因為沒有急於開拓的福利項目。但香港有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問題、老人年金和老人院舍、全民退休保障等一大堆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許多弱勢群體急待照顧,因此只會派錢就是政府不負責和缺承擔的表現。
2月 21日,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對即將發表的預算案表示,政府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稅務減免和補貼電費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派糖,而是毒藥。政府有大筆盈餘,卻缺乏遠見和政策,尤其是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只有一些短期措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認為政府應更好規劃,例如成立長期基金,滿足不同社群需求。
政府中人認為復建居屋、老人年金、全民退休保障這些長遠規劃,在社會未取得共識,難以着手啟動。但試問當年麥理浩決定建公屋、起地鐵、成立廉署等等,在事前有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因此,社會共識只是藉口,真正原因是缺乏遠見和管治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免生麻煩的敷衍做官心態。
派錢另一令人憤怒之處,是派得沒有尊嚴。因為不是預算案提出時宣佈要派,而是在議會壓力下、面臨被否決的命運才逼住要派。這樣派,首先就使政府失去了權威;其次也開創了預算案發表後可以大幅修改的先例,竟可以把一個盈餘預算改成赤字預算,這就使今後的預算案都成諮詢文件了;其三是沒有想清楚細節地派,由甚麼機構負責派?怎樣派到每一個合資格市民手上?已移民外國的香港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這些問題顯然都沒有想清楚。為平息民憤,財爺從先前說的「預算案沒有微調的空間」,突然大調特調,大派特派,接着,對復建居屋他也說可考慮,在新移民得不到 6,000元而起哄之下,又說可以由關愛基金向新移民派錢,而忘了關愛基金設立是用來支援困難戶的,簡直方寸大亂。
財爺亂了方寸;特首恃傷在北京撒嬌,說碰了一下就是「對政治的侮辱,對政權的挑戰」這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甚麼是「對政治的侮辱」?)特首在北京又暗指建制派「改口徑」,意思是預算案諮詢時沒有強烈要求退稅,發表後才因應民意而改口。加上劉兆佳講了「臨界點」又不認。這個政府和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真箇是亂成一團了。
原預算案雖然糟,但接下來大改,則無疑飲鴆止渴,顯示這政府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曾特首和曾財爺,是否該下台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