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難齊發世所悲,祝佑世人早脫難!…。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
地震,海嘯、核爆,天災人為共一爐,明知虎口仍盼望;安全至上無憂患,棄用核能更安全。處處同牆與鐵壁,
哪怕海嘯地震倒。科技先進瞭望台,如同風煙首相望。築建高樓可避難,突出之處最安全。
事在人為天在看,溫馨保佑日人民;顧家及港說保障,殘弱睡街得關憐!人民總理關心事,下放問責誰個是?
香港廢人博同情,誰在睡街無人問。保障老者長期善,助長幼子便成才。綜援眾多誰之過,社會政策是兇元。
核爆遺害禍無窮!…成井坐下免禍窮!
小小核爆經已翻天覆地,核爆之遺害牽一髮動全球。有些強權國家強行核發,如核發得逞,全球必以數拾年才能回復常態…如前蘇聯徹爾諾梅爾核電廠爆炸後,白俄羅斯的甲狀腺腫瘤及白血病病發率大幅飆昇,二十年後的今天仍然高企。幾拾年利錢,代價是幾拾年人命傷亡,『如同虎口在盼望』,環保能源最珍貴。
---------------------------------------------
●依賴核能「背叛廣島死者」2011年03月18日
之前是原爆,今天是核電廠爆炸洩輻射,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狠批,日本越來越依賴核能是「對廣島死難者最惡劣的背叛」。
76歲的大江健三郎接受《世界報》專訪指,「日本歷史進入了新局面,再因成為核子犧牲品而受到關注……經歷過核爆烈燄的日本人,本來就不該從產業效率角度看待核能」。
核電殺傷力等同原爆
「在這次天災面前,人們應該牢牢記住廣島的教訓。今次事件已證明,核電的殺傷力跟原爆沒差別,重複這樣的錯誤,是對廣島死難者記憶最惡劣的背叛。」
大江的一名好友, 1962年因擔心核戰毀滅地球而自殺身亡,他多次往廣島原爆的廢墟調查,目睹原爆受害者多年後仍面對死亡威脅,寫下《廣島筆記》,探討「生命的定義」。他獲諾獎原因之一,是以文學主題探討人類核問題。
日本共同社
---------------------------------------------
●漁民靠古老智慧檢命
同遭海嘯沖擊的岩手縣,有數名漁民靠古老智慧在巨浪中幸存。他們在海嘯到來之時,記起歷代傳承的應對海嘯方法,將漁船向深海駛去,以避免船隻被沖到岸邊而遭受更大破壞,最後成功幸免於難,安全返回漁港。
海嘯於上周五突襲岩手縣大船渡市,當時約十艘漁船正在大船渡港工作。其中一艘船上載有五十九歲漁民柏崎久(音譯,Hisashi Kashiwazaki)、其五十四歲妻子及二十六歲兒子。他憶述地震來襲的情況時稱,當時的震動程度明顯與過往有別,更聽到船下傳來巨響。他抬頭一看,只見大量花粉從港口的樹上掉落,他形容「就像山火爆發的火花」。
然而他沒有企圖逃回岸上,反而放下工作並將船駛向深海,直至到達水位有七十米深的海域時,將引擎關上,靜候海嘯來臨。十五分鐘後,海面翻起巨浪,整艘船隨浪升起,但並沒強烈晃動,成功逃過一劫。
兩老婦帶着愛犬返回重災區氣仙沼市的家園,舉步維艱。 (美聯社圖片)
1933年海嘯 同一方法逃生
四十七歲漁民道下孝人(音譯,Takato Michishita),當時亦與父親在同一海港工作。他稱自小聽過不少老漁民告誡,指「深海海域不會掀起海嘯」,所以在地震發生時,他立刻將引擎開到最大、高速衝向深海。雖然那時他感覺不到海嘯來臨,但回頭卻看見白色巨浪正沖擊港口。其七十六歲父親其後表示,聽說在一九三三年,曾經有一個巨大海嘯襲擊大船渡市,當時的漁民亦以同一方法避過災難。
當所有漁船在海嘯翌日駛回漁港時,看見不少船隻翻側,更有一艘小船被沖至一棟兩層高的大廈天台。
行家「賭命」奔岸駕車上山
然而亦有漁民靠運氣逃過大難。一名五十五歲漁民稱,地震後他相信自己仍有十五分鐘時間,足以回到岸邊逃走。結果他成功趕及,駕車上山避難。他形容做決定的一刻就像賭博,今次幸運避過災難,但不想有下次。
另一重災區宮城縣氣仙沼市對開小島,日前則發生由地震引發的山火,約二百名居民同心協力,清除瓦礫及碎石,避免火勢從森林蔓延至民居。一名老漁民表示:「我不會任由山火再破壞這個島」。
-----------------------------------------------
●全面失控 從「失落的十年」到「日本大崩壞」! (2011/03/16 00:07)
原文網址: 全面失控 從「失落的十年」到「日本大崩壞」! | 國際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6/334-2696867.htm#ixzz1Ggr6NZMc記者朱錦華/特稿
大概是因為台灣人對日本觀感太好了,311地震和福島核電廠發生災變之初,大多數人對日本人「處變不驚」的能力和本錢,都是充滿信心的。未料從311發生核災至今已經5天,危機非但沒有解除,反而愈演愈烈,局勢全面失控。
這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的日本人嗎?這裡是當年寫《日本第一》的傅高義筆下的日本嗎?從戰敗到振興,從繁榮到衰頹,戰後日本走過漫長的復活之路,也贏得世人的尊敬與好感。但是,世人印象中日本的傳統美好價值,正在逐漸崩壞當中。從這次福島災變暴露出來的赤裸真相,更是讓人不忍卒睹。這一切,都得從當年的「泡沫經濟破滅」與「失落的十年」(1991-2000年)談起。
起因是因為當年美元匯率過高,造成美國大量貿易赤字。陷入困境的美國跟西德、英國和法國等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1985年9月22日,上述四國跟日本在紐約飯店簽下著名的「廣場協議」,逼迫日圓快速升值。
日元升值是吹起日本經濟泡沫形主因。由於匯率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帳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市場。日本政府又為了補貼因日圓升值而遭受打擊的出口產業,實施金融和緩與低利政策,於是造成過剩的資金與熱錢流竄, 引發投機熱潮,尤其在股市和土地交易方面最為明顯。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到達最高峰。但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投機者喪失投機慾望,開始撒手,土地和股票價值跟著急速下降,泡沫破滅,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日本進入「消失的十年」 從此,日本再也不是我們以往所想的日本。日本企業以前有一項堪稱是「打工仔福音」的傳統,叫「終身聘用制」。一旦你進了這家公司,就意味著公司會照顧你一輩子!有人會質疑,這種「鐵飯碗」不是會造成員工們更怠惰、打混嗎?
怪的是,在日本的情形卻並非如此。美國前駐日本大使賴世和在他跟費正清合著的《東亞史》中指出,日本人是「集團意識」十分強烈的民族(跟他們的武士道忠誠精神有關),一旦隸屬這個集團,就會全心全意的付出。加上日本特有的「羞恥感」文化,所以自我要求也高。這對整個企業或集團來說都是加分的。
但是經濟泡沫化之後,一切都變了。「終身聘用制」瓦解;更慘的是,「派遣型工作」幾乎佔馬了所有職缺的50%。「集團意識」沒有了,營營苟苟,只為三餐一宿。
日本人向來的「自慢」(引以為傲)的感覺也漸漸沒有了。當品牌、榮譽都比不上更多的獲利來得重要時,崩壞於是開始。
於是,近年來我們不斷看到這樣的新聞:某個有百年傳統的糕餅店偷工減料。某家賣場一再把架上食品的「賞味期限」更改。這還是小Case。2009年起,全球最大車廠豐田汽車陸續爆出汽車瑕疵與召修事件;2010年全球召修27萬輛車。很難想像一家品牌如此獲信賴的車廠,怎會接二連三的爆出如此多的弊端?
當員工視「工作只是工作」、缺乏責任感,當公司高層把獲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有時候是會出人命的。加上管理不當,情況就更雪上加霜了。例如這次福島核電廠災變。
災變發生後,一向給人很有權威和信賴感的日本政府說法顛三倒四,讓人一頭霧水(焦點人物是內閣官防長官枝野幸男),讓你不由得懷疑,究竟是他們搞不清楚狀況,還是他們隱瞞了些什麼?
至於災變主角「東京電力公司」就更扯了。事發後行動進退失據、決策舉棋不定、步驟荒腔走板。當初事發時,大家還以為他們一、兩天就可搞定的,台灣還有一些專家們拍胸脯保證,他們很Pro!沒想到竟然愈弄愈糟,演變至全面失控。這那裡是「東京電力公司」,簡直是「怪獸電力公司」!
剛開始時他們的災情比美國「三哩島事件」輕。但三哩島15小時就搞定了,東電卻搞了五天還搞不定,而且還愈來愈「代誌大條」!
搞到焦頭爛額也還搞不定之後,大眾對他們Pro的信賴開始產生懷疑。於是,有人出來踢爆他們過往的劣跡斑斑,例如竄改安檢紀錄、隱匿發生過的一些小事故等。最離譜的是,東電在2月28日提交的完整報告裡,坦承有多達33組機器沒有經過安檢就直接使用。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中,更有機器長達11年沒有進行任何安檢!這又跟草菅人命何異?
也許,日本基層的老百姓還是善良、愛家、守秩序的。但是,日本不少企業的道德感已經崩壞。他們曾經向美國取經,但是好的沒學到,卻把美國黑色豪門企業隱瞞、造假、腐敗、官僚那一套完全拷貝過來。我不和道是否真的有「大和魂」這回事。但如果真的曾經有的話,如今恐怕也已經是「魂」飛魄散了。
原文網址: 全面失控 從「失落的十年」到「日本大崩壞」! | 國際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6/334-2696867.htm#ixzz1GgqaMqrg
我的網誌清單
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無為三廢亂港情,紅酒免稅車死人。強加煙稅好冇癮,利民紓困無頭路。
★無為三廢亂港情,紅酒免稅車死人。強加煙稅好冇癮,利民紓困無頭路。強迫金錢買棺材,路有凍屍誰過問?高官肚滿也腸肥,關人屁事等收工!
★無為蔭點種茉莉,遍地花開會變天。問責制度有定無,問責下台無人怨!劫貧祭富爭家產,打工幾時有屋住?壓縮樓房逼直升,打工之人冇希望!
★百億乜運搶功勞,民怨壓住問為何?有用金錢何出路?利民紓困全民保。路通屋平寬醫療,免費教育爭長短;才能爭取朝夕夢,乜產物產得個剷。
蘋論:市民不要得些甜頭便收聲 2011年03月05日
財政司司長大幅修改預算案,把原先定下壓抑通脹的理念也推翻,這幾天市民的反應大致上分兩方面,其一是視之為意外之財,打算用在旅遊、購物等花費上,其二是將這「多餘的錢」捐給社福機構,幫助真正需要這些錢的人,響應和呼籲捐款者越來越多。
這兩個反應說明兩種現實,一是這樣的派錢方式並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沒有縮窄貧富差距,既沒有「利民」──隧道仍舊塞,公立醫療仍舊擁擠,沒有給市民帶來任何便利;也沒有「紓困」──買不起樓的仍然買不起,租金仍舊加,物價仍舊漲,全民退休保障和 15年免費教育也沒有着落。因此,確實只是派粒糖。
由捐款帶出來的另一現實,是說明市民先前對預算案如此群情洶湧,並不是出於私利,也就是說並非為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反對預算案,而是覺得預算案反映出政府沒有心為市民解困,沒有從較長遠的角度去解決香港樓價、通脹、醫療、教育、交通等等問題,沒有設法縮窄貧富差距。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為香港經濟籌謀。財爺被問到他是否知道一碟粟米斑塊飯多少錢,他的回答是他最近沒有吃粟米斑塊飯。如果是對市民有心、負責的官員,他在坦承不知道一碟飯多少錢的同時,應表示對物價上漲是既知情也關懷的。
市民早前對預算案的憤怒,主要不是自己沒有收到錢,而是覺得這個政府既無能更無心。俗語說有錢好辦事。現在政府不是沒有錢,而是有六千億財政儲備。這龐大的財產不是要來派的,而是要來善用的。怎麼用呢?有人提出回購東西兩條隧道,這樣一來可使過海巴士經營成本下降,市民交通費減少,二來可解決塞車情況,市民節省了時間,而時間就等於金錢,三來少了塞車可改善空氣污染,公共健康提升。
也有經濟學者提出負入息稅,這就是個人或家庭入息沒有達到免稅額的,由政府給予負入息稅津貼,這樣可直接幫助貧窮人士。也有經濟學者提出廢除薪俸稅(去年薪俸稅收入不到 500億元,只是財政儲備的十二分之一)。廢薪俸稅可吸引人才來香港工作,也可以壓抑政府把總開支不斷猛增(去年總開支增 24%)。早幾年有人提出對發展創新科技的企業作稅務政策的補助。所有這些,都與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有關,是真正利民措施。當然提出來與真正做起來是兩回事,但市民的確沒有看到政府作這些方面的考慮。
注資強積金固然荒謬,直接派錢也派出問題。來港不足七年而沒有永久居民資格的市民固然沒有得到,而已經移民加國的 30萬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人士,卻紛紛向駐加香港經貿辦事處詢問「是否有錢派」。顯然派錢這政策是在議會過半數建制派議員的壓力下倉促出台的,是未經大腦的產物。
大幅修改預算案帶來的更大問題,是破壞了預算案需在提出前廣徵民意、而提出後基本上不能修改的制度。在壓力下大幅修改,等於把預算案當成諮詢文件。人們不禁要問,以後預算案提出,是否都可以討價還價?提出前是否要先給擁多數票的建制派議員過目並得到他們同意?傳統制度是否就這樣被一鋪玩完?
財爺宣佈改注資為大派錢後,有親政府人士稱讚他有從善如流的勇氣,也有建制派議員說作為香港人有了自豪感。如果從一個錯誤轉變為另一錯誤,而對利民紓困仍然無心的話,我們真不知這叫甚麼勇氣。至於香港人的自豪,那麼自豪應不是迫財爺派了錢,而是港人用捐錢行動表現出市民遠比當官的關心社會貧困者,更重要的是今天「論壇」版一篇文章所講的:「收錢不等於收貨,如果收錢便收聲,那豈不等同承認這是一筆『掩口費』?」
你認同大改之後預算案的派錢是真正利民紓困的措施嗎?你會與建制派一樣「凝聚」掩口費這種「共識」嗎?若你不願被買起,你就要發聲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煥光也許能煥發,在其位者謀善事。好官難求忠言人,易地而處有幾人?庸碌托腿佼佼是,為民拯命無几人!
國家出招遏樓價,香港仍然在逼倉。背離國策草木升,供應不足是根源;新八人口公屋住,為何別處無怨言!
蘋論: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特區政府 2011年03月09日
在上周三曾俊華宣佈大幅修訂預算案之前,社會上對預算案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把 6,000元注入強積金這個對市民遠水不救近火又明益基金經理的措施。當財爺改為直接派錢並退稅後,當天就有人認為曾應該向公眾道歉,更有人認為他應負政治責任。到了星期日市民遊行,主要的訴求竟然發展為「雙曾下台」。
大派錢之後,為甚麼市民更加憤怒?為甚麼訴求反而提升到要特首和財爺下台這樣激烈的地步?筆者周日也參加遊行,沿途見到筆者認識幾十年的吳醫生,與他一起同行。他說他本來不打算來遊行,但曾俊華上周三大派錢後,他和他周圍的朋友都認為這太不像話,於是他也要出來發聲了。吳醫生是在中環執業的名醫,屬富裕中產人士,在大派錢中肯定可獲現金 6,000元加退稅 6,000元,為甚麼反而使他比先前不派錢更憤怒?
派錢對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比注入強積金實惠。但為甚麼派錢?基於怎樣的理財理念與管治理念去派錢?卻大有置喙的餘地。新加坡有八成人口住在公共房屋,政府沒有「人民所急」的民生事宜要急於處理,派錢讓人民可以自己選擇投資及消費。加拿大阿爾伯特省也因為油稅使政府盈餘多而連年派錢,那是因為沒有急於開拓的福利項目。但香港有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問題、老人年金和老人院舍、全民退休保障等一大堆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許多弱勢群體急待照顧,因此只會派錢就是政府不負責和缺承擔的表現。
2月 21日,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對即將發表的預算案表示,政府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稅務減免和補貼電費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派糖,而是毒藥。政府有大筆盈餘,卻缺乏遠見和政策,尤其是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只有一些短期措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認為政府應更好規劃,例如成立長期基金,滿足不同社群需求。
政府中人認為復建居屋、老人年金、全民退休保障這些長遠規劃,在社會未取得共識,難以着手啟動。但試問當年麥理浩決定建公屋、起地鐵、成立廉署等等,在事前有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因此,社會共識只是藉口,真正原因是缺乏遠見和管治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免生麻煩的敷衍做官心態。
派錢另一令人憤怒之處,是派得沒有尊嚴。因為不是預算案提出時宣佈要派,而是在議會壓力下、面臨被否決的命運才逼住要派。這樣派,首先就使政府失去了權威;其次也開創了預算案發表後可以大幅修改的先例,竟可以把一個盈餘預算改成赤字預算,這就使今後的預算案都成諮詢文件了;其三是沒有想清楚細節地派,由甚麼機構負責派?怎樣派到每一個合資格市民手上?已移民外國的香港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這些問題顯然都沒有想清楚。為平息民憤,財爺從先前說的「預算案沒有微調的空間」,突然大調特調,大派特派,接着,對復建居屋他也說可考慮,在新移民得不到 6,000元而起哄之下,又說可以由關愛基金向新移民派錢,而忘了關愛基金設立是用來支援困難戶的,簡直方寸大亂。
財爺亂了方寸;特首恃傷在北京撒嬌,說碰了一下就是「對政治的侮辱,對政權的挑戰」這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甚麼是「對政治的侮辱」?)特首在北京又暗指建制派「改口徑」,意思是預算案諮詢時沒有強烈要求退稅,發表後才因應民意而改口。加上劉兆佳講了「臨界點」又不認。這個政府和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真箇是亂成一團了。
原預算案雖然糟,但接下來大改,則無疑飲鴆止渴,顯示這政府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曾特首和曾財爺,是否該下台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無為蔭點種茉莉,遍地花開會變天。問責制度有定無,問責下台無人怨!劫貧祭富爭家產,打工幾時有屋住?壓縮樓房逼直升,打工之人冇希望!
★百億乜運搶功勞,民怨壓住問為何?有用金錢何出路?利民紓困全民保。路通屋平寬醫療,免費教育爭長短;才能爭取朝夕夢,乜產物產得個剷。
蘋論:市民不要得些甜頭便收聲 2011年03月05日
財政司司長大幅修改預算案,把原先定下壓抑通脹的理念也推翻,這幾天市民的反應大致上分兩方面,其一是視之為意外之財,打算用在旅遊、購物等花費上,其二是將這「多餘的錢」捐給社福機構,幫助真正需要這些錢的人,響應和呼籲捐款者越來越多。
這兩個反應說明兩種現實,一是這樣的派錢方式並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沒有縮窄貧富差距,既沒有「利民」──隧道仍舊塞,公立醫療仍舊擁擠,沒有給市民帶來任何便利;也沒有「紓困」──買不起樓的仍然買不起,租金仍舊加,物價仍舊漲,全民退休保障和 15年免費教育也沒有着落。因此,確實只是派粒糖。
由捐款帶出來的另一現實,是說明市民先前對預算案如此群情洶湧,並不是出於私利,也就是說並非為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反對預算案,而是覺得預算案反映出政府沒有心為市民解困,沒有從較長遠的角度去解決香港樓價、通脹、醫療、教育、交通等等問題,沒有設法縮窄貧富差距。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為香港經濟籌謀。財爺被問到他是否知道一碟粟米斑塊飯多少錢,他的回答是他最近沒有吃粟米斑塊飯。如果是對市民有心、負責的官員,他在坦承不知道一碟飯多少錢的同時,應表示對物價上漲是既知情也關懷的。
市民早前對預算案的憤怒,主要不是自己沒有收到錢,而是覺得這個政府既無能更無心。俗語說有錢好辦事。現在政府不是沒有錢,而是有六千億財政儲備。這龐大的財產不是要來派的,而是要來善用的。怎麼用呢?有人提出回購東西兩條隧道,這樣一來可使過海巴士經營成本下降,市民交通費減少,二來可解決塞車情況,市民節省了時間,而時間就等於金錢,三來少了塞車可改善空氣污染,公共健康提升。
也有經濟學者提出負入息稅,這就是個人或家庭入息沒有達到免稅額的,由政府給予負入息稅津貼,這樣可直接幫助貧窮人士。也有經濟學者提出廢除薪俸稅(去年薪俸稅收入不到 500億元,只是財政儲備的十二分之一)。廢薪俸稅可吸引人才來香港工作,也可以壓抑政府把總開支不斷猛增(去年總開支增 24%)。早幾年有人提出對發展創新科技的企業作稅務政策的補助。所有這些,都與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有關,是真正利民措施。當然提出來與真正做起來是兩回事,但市民的確沒有看到政府作這些方面的考慮。
注資強積金固然荒謬,直接派錢也派出問題。來港不足七年而沒有永久居民資格的市民固然沒有得到,而已經移民加國的 30萬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人士,卻紛紛向駐加香港經貿辦事處詢問「是否有錢派」。顯然派錢這政策是在議會過半數建制派議員的壓力下倉促出台的,是未經大腦的產物。
大幅修改預算案帶來的更大問題,是破壞了預算案需在提出前廣徵民意、而提出後基本上不能修改的制度。在壓力下大幅修改,等於把預算案當成諮詢文件。人們不禁要問,以後預算案提出,是否都可以討價還價?提出前是否要先給擁多數票的建制派議員過目並得到他們同意?傳統制度是否就這樣被一鋪玩完?
財爺宣佈改注資為大派錢後,有親政府人士稱讚他有從善如流的勇氣,也有建制派議員說作為香港人有了自豪感。如果從一個錯誤轉變為另一錯誤,而對利民紓困仍然無心的話,我們真不知這叫甚麼勇氣。至於香港人的自豪,那麼自豪應不是迫財爺派了錢,而是港人用捐錢行動表現出市民遠比當官的關心社會貧困者,更重要的是今天「論壇」版一篇文章所講的:「收錢不等於收貨,如果收錢便收聲,那豈不等同承認這是一筆『掩口費』?」
你認同大改之後預算案的派錢是真正利民紓困的措施嗎?你會與建制派一樣「凝聚」掩口費這種「共識」嗎?若你不願被買起,你就要發聲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煥光也許能煥發,在其位者謀善事。好官難求忠言人,易地而處有幾人?庸碌托腿佼佼是,為民拯命無几人!
國家出招遏樓價,香港仍然在逼倉。背離國策草木升,供應不足是根源;新八人口公屋住,為何別處無怨言!
蘋論: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特區政府 2011年03月09日
在上周三曾俊華宣佈大幅修訂預算案之前,社會上對預算案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把 6,000元注入強積金這個對市民遠水不救近火又明益基金經理的措施。當財爺改為直接派錢並退稅後,當天就有人認為曾應該向公眾道歉,更有人認為他應負政治責任。到了星期日市民遊行,主要的訴求竟然發展為「雙曾下台」。
大派錢之後,為甚麼市民更加憤怒?為甚麼訴求反而提升到要特首和財爺下台這樣激烈的地步?筆者周日也參加遊行,沿途見到筆者認識幾十年的吳醫生,與他一起同行。他說他本來不打算來遊行,但曾俊華上周三大派錢後,他和他周圍的朋友都認為這太不像話,於是他也要出來發聲了。吳醫生是在中環執業的名醫,屬富裕中產人士,在大派錢中肯定可獲現金 6,000元加退稅 6,000元,為甚麼反而使他比先前不派錢更憤怒?
派錢對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比注入強積金實惠。但為甚麼派錢?基於怎樣的理財理念與管治理念去派錢?卻大有置喙的餘地。新加坡有八成人口住在公共房屋,政府沒有「人民所急」的民生事宜要急於處理,派錢讓人民可以自己選擇投資及消費。加拿大阿爾伯特省也因為油稅使政府盈餘多而連年派錢,那是因為沒有急於開拓的福利項目。但香港有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問題、老人年金和老人院舍、全民退休保障等一大堆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許多弱勢群體急待照顧,因此只會派錢就是政府不負責和缺承擔的表現。
2月 21日,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對即將發表的預算案表示,政府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稅務減免和補貼電費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派糖,而是毒藥。政府有大筆盈餘,卻缺乏遠見和政策,尤其是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只有一些短期措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認為政府應更好規劃,例如成立長期基金,滿足不同社群需求。
政府中人認為復建居屋、老人年金、全民退休保障這些長遠規劃,在社會未取得共識,難以着手啟動。但試問當年麥理浩決定建公屋、起地鐵、成立廉署等等,在事前有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因此,社會共識只是藉口,真正原因是缺乏遠見和管治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免生麻煩的敷衍做官心態。
派錢另一令人憤怒之處,是派得沒有尊嚴。因為不是預算案提出時宣佈要派,而是在議會壓力下、面臨被否決的命運才逼住要派。這樣派,首先就使政府失去了權威;其次也開創了預算案發表後可以大幅修改的先例,竟可以把一個盈餘預算改成赤字預算,這就使今後的預算案都成諮詢文件了;其三是沒有想清楚細節地派,由甚麼機構負責派?怎樣派到每一個合資格市民手上?已移民外國的香港永久居民有沒有得派?這些問題顯然都沒有想清楚。為平息民憤,財爺從先前說的「預算案沒有微調的空間」,突然大調特調,大派特派,接着,對復建居屋他也說可考慮,在新移民得不到 6,000元而起哄之下,又說可以由關愛基金向新移民派錢,而忘了關愛基金設立是用來支援困難戶的,簡直方寸大亂。
財爺亂了方寸;特首恃傷在北京撒嬌,說碰了一下就是「對政治的侮辱,對政權的挑戰」這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甚麼是「對政治的侮辱」?)特首在北京又暗指建制派「改口徑」,意思是預算案諮詢時沒有強烈要求退稅,發表後才因應民意而改口。加上劉兆佳講了「臨界點」又不認。這個政府和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真箇是亂成一團了。
原預算案雖然糟,但接下來大改,則無疑飲鴆止渴,顯示這政府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曾特首和曾財爺,是否該下台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