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美好之家 在這美好能言的網上為,真,善,美,愛。為社會謀求繁榮。興盛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雷曼苦主遊行要求曾蔭權下台 2009/4/19

香港金融歷史與新加坡差不多但何以在08年尾就追過了香港?… 當然是廉潔的監管制度少貪污、朋黨主義、具透明度體系監管與偵察和防止人們濫用職權與徇私舞弊較少。

而香港的執事人講過算,似乎承諾等於空話,這空話半年來慢動作的進寸令四萬多雷曼苦主極為無奈愈來愈覺這些執事者似乎置身事外,維護投資者的責任何來?

數百雷曼苦主遊行要求曾蔭權下台
(星島)4月19日 星期日 17:00

數百名購買雷曼迷債投資者,19日再發起遊行,批評行政長官 曾蔭權 監管不力,無盡力為他們追討賠償,要求他下台。

約600名購買雷曼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包括數名來自台灣 、新加坡 等代表,專程來港參加遊行,聲援本港投資者。他們先在銅鑼灣 崇光 百貨附近集合,參加的遊行人士在

綁著寫上「怒」字的紅色頭巾,之後遊行到政府總部,他們沿途拉起橫額及打鼓。

他們不滿調查工作過慢,希望團結爭取合理賠償。又批評行政長官曾蔭權監管不力,要求他下台。

有來自新加坡的投資者表示,在新加坡當局協助下,當地8000多宗個案,至今有六成多投資者已獲得賠償,相較下明顯港府行動較慢。至於來自台灣的迷債投資者,亦批評台灣當

局行動援慢,至今他損失的5000萬元迷債投資,仍未獲得賠償。
=======================================================
香港何以連新加坡都不及呢?從信貸危機,監管能力,投資者信心,已可見一斑。… 在新加坡當局協助下,當地8000多宗雷曼個案,至今有六成多投資者已獲得賠償,相較下明顯港府行動較慢。

最新環球金融中心排名倫敦居首位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9月26日 00:09 北京新浪網

  中新網9月26日電 最新公佈的“環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GFCI)報告顯示,倫敦(791分)和紐約金融市場雖然依舊在榜上保留領先位置,但去年8月爆

發的信貸危機,已讓這兩個城市和其亞洲及中東競爭者之間的差距縮小。

  紐約(774分)和排名第三的新加坡(701分)之間的分數差距,也是歷來最小的(相差73分,上回的差距是111分)。

  根據《聯合早報》援引《金融時報》報導,倫敦市政府政策主管斯圖爾特(Stuart Fraser)說,新加坡因為給予人們監管嚴密的印象,讓人覺得新加坡比較不可能經歷一些監管上的巨大變化。

  儘管如此,新加坡這回的分數上升了26分,與半年前比較,是在排名首20位的金融中心中,分數增加最多的。

  在這次排名中,香港(700分)、瑞士蘇黎世(676分)、瑞士日內瓦(645分)、東京(642分)、芝加哥(641分)、法蘭克福(636分)和悉尼(630分)分別排在第四到第十的位置。

  迪拜雖然在主要的的排名中,只排在第22位,但在另外一項有關“哪個城市的金融中心最可能在未來幾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的排名中,迪拜和新加坡則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緊隨其後的還有上海、孟買、卡塔爾和巴林。
-------------------------------------------------------------------------------
在新加坡的金融發展歷程中,李光耀鐵碗護廉潔的政治意誌歷歷在目。在“金融中心的故事”一章中,李光耀向我們展示了他本人及政府如何在“史拉達華克證券公司違規操作風波”中保持廉潔作風,鬥膽揭穿史拉達華克證券公司的陰謀,維護了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名譽。更重要的是,李光耀鐵碗護廉潔的政治意誌使新加坡免於遭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蹂躪。在西方許多觀察家看來,此次亞洲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亞洲的貪汙、裙帶風和朋黨主義。然而李光耀認為:“那些具備透明體系來偵察和防止人們濫用職權與徇私舞弊的地方,這種徇私舞弊的現象根本非常罕見。新加坡沒有因貪汙或者朋黨主義而扭曲了資源的分配,所以我們能夠更好的應付危機。同樣的,我們的公務員扮演的是裁判員的角色,而不是市場參與者。”新加坡式的廉潔政府體制使得新加坡避免步入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歧途中。

客觀而言,新加坡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無論是人民行動黨、新加坡式的廉潔政府體制、新加坡的人才培養機制還是新加坡的法制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然而深入分析,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與李光耀息息相關。有了李光耀,新加坡構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地位成為了可能,而如果缺少李光耀,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夢恐怕只是過眼雲煙而已。
=================================================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出爐 亞洲城市占據三席

新華網新德裏6月19日專電(記者周珺)《印度時報》19日援引萬事達國際組織日前公布的一項全球城市金融狀況調查及全球十大金融城市排行榜說,亞洲城市在排行榜中占據三席,印度孟買更是首次進入榜單。

根據萬事達國際組織的排名,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依次是倫敦、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東京、首爾、巴黎、馬德裏、米蘭和孟買。

據悉,該組織是通過5項指標來考察全球各主要城市的金融狀況的,即金融服務網絡、股票交易量、債券交易量、衍生產品交易量和商品合約交易量,每項指標權重相同。其中,金融服務網絡衡量的是城市中的全球性銀行機構、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的數量及布局情況。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出爐 亞洲城市占據三席

萬事達國際組織表示,這些排名前列的城市都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交易中心,也是資本匯集的地方,但該組織在排位時也考慮了各城市的具體情況,例如股市或債市的表現。孟買的排名靠前,主要得益於其巨大的股票交易量和金融服務業的良好表現。

此外,萬事達國際組織還公布了一項“全球商業中心”前50名的榜單,倫敦、紐約和東京排在前三甲。中國有3個城市上榜,分別是香港(第五)、上海(第32)、北京(第46)。

這項排名比較的是各城市的法律及政治框架、經濟穩定性、知識創造力、信息量、做生意的難易程度等,同時也考慮到了資金流量和商業交易量。

·萬事達報告:倫敦超過紐約成全球首要金融中心
----------------------------------------------------------------------
由萬事達(Mastercard)委托撰寫的最新研究報告稱,由於法律和經濟構架上的穩定性、商業監管上的透明性、交易上方便性等優勢,讓倫敦超過紐約成為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由萬事達(Mastercard)委托撰寫的最新研究報告稱,由於法律和經濟構架上的穩定性、商業監管上的透明性、交易上方便性等優勢,讓倫敦超過紐約成為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這份報告對全球50大商業中心城市進行了排名。除了倫敦外,上榜的城市依次還有紐約、東京、芝加哥等。這份報告也反證了另外幾份報告的結果:金融業務比例下降、公司對嚴格監管叫苦不叠,威脅到了紐約作為全球首要金融之都的地位。

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表示,監管的可預見性和透明性是倫敦明顯勝過紐約之處。他指出:“我們沒有美國那種繁重且越來越飄忽不定的監管。”

這份報告的排名實際上綜合了6項指標,其中包括法律和政治構架、經濟的穩定性、財務流、業務量以及知識創造和分配。(王婷)紐約、倫敦金融決鬥 各國爭當全球金融中心雖然有10%的華爾街人士認為未來中國上海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專家對此表示懷疑。以中國現有的制度環境、管理水平、經驗與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來看,中國還要走很長的路。

國高喊危機來了 歐亞努力縮小差距

“歐洲贏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句話讓不少歐洲人振奮不已。不過,這場所謂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並不是真刀真槍的戰爭,而是爭奪全球金融領域霸主地位的競爭。4月4日出版的《金融時報》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股市總市值首次超過美國,雙方的市值規模分別是15.72萬億美元和15.64萬億美元。盡管這個差距只有800億美元,盡管這是一個地區市場與一個國家市場的比較,但對於長期主導全球資本市場的美國來說,卻具有相當深刻的政治意味。金融界人士關心的是,在今後的若幹年內,投資者會不會把更多的資金投向歐洲?而讓美國人擔心的是,當全球資本更多地流向歐洲或別的地區,美國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對全球事務隨意發號施令?

金融決鬥:紐約對倫敦

圖為被稱為“那一平方英裏”的倫敦金融城。資料圖片
長期以來,紐約被認為是毋庸置疑的世界金融中心。然而,自“9·11”事件以後,這一顯赫位置似乎有被倫敦取代的危險。去年年底,美國湯姆森金融公司發布統計結果,紐約證券交易所該年度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僅為187億美元,而倫敦交易所則高達320億美元。沒過幾天,《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紐約不是無可爭辯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報道,《福布斯》網站也以《最安全的金融中心?》為題進行分析。一時間,美國就自己的金融地位問題展開了一場媒體大討論。

最新一輪關於紐約金融中心地位的爭吵,來自近期發布的兩份報告:3月15日,倫敦市政府委托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公布,這份名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46個金融城市排名榜》的報告把倫敦評為第一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日由紐約企業家聯合會和普華永道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機會之都:21世紀商業競爭的指標》則認為,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中,紐約依舊排名第一,倫敦只能屈居第二。兩份似乎都在“自賣自誇”的報告,讓《紐約時報》網站上《倫敦對紐約》的系列討論成了令人矚目的焦點。

《倫敦對紐約》系列討論之一,是紐約專欄作家蓋波爾的長篇分析文章《我們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了嗎?》該文對於紐約現在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分析,指出有兩個因素造成了紐約現在的窘境。其一是“9·11”以後,美國簽證、入境手續更為繁瑣,移民政策也更為嚴格,讓很多想來紐約的外國人望而卻步,在華爾街工作的一些外國人也無法繼續留在美國。其二是安然等一系列美國公司的醜聞,使得紐約證券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這也嚇跑了一批企業家。

這樣熱門的話題,美國電視新聞自然不會放過。美國廣播公司網站刊登了阿姆·坎納木皮裏采訪倫敦新移民之後撰寫的文章《倫敦,新的大蘋果?》(紐約俗稱“大蘋果”)文章開頭似乎就對紐約有所偏心:“倫敦將超過紐約成為21世紀的金融城——這是誰說的?”文中認為,相對於倫敦,紐約還是更容易為移民所接受的城市。有線電視頻道CNBC以《金融決鬥:紐約對倫敦》為題,對兩座城市的各自優勢進行了分析:紐約在從事金融商務人員比例和股票交易的市場資本化兩個方面居於首位,而倫敦在包括風險投資在內的私人資本交易方面雄居榜首——不過,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的風險投資有相當一部分活躍在加州的矽谷,而不是僅僅集中在紐約一座城市。3月29日的《華爾街日報》則引用了一項調查結果,有 2/3的人認為,到2015年,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位子是倫敦的,13%的人認為是迪拜的,10%的人看好上海,只有不到10%的人仍看好紐約。對此,美國經濟學家說,近來有關伊拉克、阿富汗的報道充斥媒體,真讓人擔心美國決策者在這種氣氛下忽視了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另一場同樣重要的戰爭,那就是對資本的爭奪。

“那一平方英裏”威力驚人

讓美國人睡不好覺的地方在英國倫敦,那是一個1.4平方英裏(約5平方公裏)的“ 城中城”。它屬於倫敦,但有自己的市長、法庭以及700名警察。據說,連英國女王想進城,也要先得到市長的同意。它就是被譽為英國的經濟中心、與華爾街齊名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全球經濟動力之都”——倫敦金融城,倫敦人都稱之為“那一平方英裏”。這裏聚集了500多家外國銀行、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名列世界500強的企業有375家都在金融城設了分公司或辦事處。在保險業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險市場,著名的“勞合社”就誕生在金融城,全球 20家頂尖保險公司也都在這裏有自己的公司。這裏每天的外匯交易額達6000多億美元,是華爾街的2倍,管理著全球4萬多億美元的資產。

而位於金融城當中,有300多年歷史的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掛牌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來自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大型企業雲集在這個巨大的資本市場籌措資金,以求更大發展。倫敦作為全球交易中心,在時間上可以與紐約和東京金融市場實現對接,24小時連續營業,支持全球不同時區。現在已有547家外國銀行在倫敦落戶,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世界各大銀行均將其全球股票戰略部門設在倫敦。從市場分析、法律咨詢以及其他專門人才的服務來看,倫敦有4500名分析師,大大超過紐約的3000人和東京的1200人。全世界 83%的頂級律師事務所將總部設在倫敦,金融服務業的從業人員達100萬。全世界70%的國際歐元債券在倫敦交易。

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各類人才,收入和各種福利都很高,但工作也異常辛苦。由於全球各大股市24小時接連運轉,很多人都要每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不過每年三四月份發年終獎時,他們便成了全英國最值得羨慕的人群,2005年金融城從業人員獲得的獎金就高達190億英鎊,約合3000億人民幣。

日本想守住亞洲

英國發布的世界金融都市排行榜,也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動。《產經新聞》報道說,“ 由於東京規定過於嚴格,僅在世界金融都市中排行第九”。東京排名如此低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規定嚴格,事業環境還不夠完善。此外,東京的人才還不能算世界一流。這些因素決定日本還不具備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條件。

對於日本來說,如何保護本國的金融產業不受國外企業沖擊一直是政府的首要問題。為此,其總是制定各種規定禁止外國企業到日本投資。即使是外匯兌換業在上世紀90年代才實施了全面自由化。所以,日本也知道自己離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比起要當世界金融中心,日本人更加關心其在亞洲的金融地位。廣島大學教授、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伊東和久就撰寫過這方面的論文。他的論文題目是《在東亞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他說,作為地區金融中心的代表,在亞洲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和香港。東京處於世界金融中心和地區金融中心之間。一個國家的股市反映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但東京目前還主要以國內資產運用為主。不像倫敦等地起著國際中心的作用。從國際化的角度講,香港、新加坡似乎更有優勢。

金融業迅速發展和其高額的收入也越來越吸引日本的年輕人。很多金融業人士工作了10年,就再也不用工作了。為此,很多人在風景優美、沒有汙染的沖繩等地購買了房屋,40多歲就過起了衣食無憂的“退休生活”。為此,日本電視臺報道說,金融暴發戶的增多,使得沖繩等地的房價暴漲,並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當地人一個是擔心太多的高層建築會破壞當地的景觀,還有就是這些人雖然購買了房產,但是卻並沒有給當地帶來稅收的增加。有一個從事股票交易的青年,曾經在名古屋的高樓上向下面撒美元。他對媒體說賺得太多了,因為高興就想到了這樣的方法以示慶祝。

迪拜:填補“金融真空”

在西方媒體關於全球金融中心的報道中,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提及——迪拜。阿聯酋的迪拜很有特點。入夜,站在海邊人工島的堤岸上,可以看到成排的高樓閃爍著霓虹燈,水中晃動的倒影,人們都說它跟香港沒有區別。

在這些燈火輝煌的氣派建築中,“酋長國雙塔”尤為引人註目,那便是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標誌性建築,它由幾十座高樓和最現代化的配套設施組成,成了迪拜的一景。其總投資超過25億美元,使用英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來規範金融中心的運作,迄今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400多家公司。據業內人士介紹,迪拜金融中心位於東面的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和西邊的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之間,填補了兩大金融地帶之間的“金融真空”,能夠彌補東方股市收盤和西方股市開盤之間的股市空缺,連接倫敦、紐約、東京、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和資本鏈上的重要一環,這一地位是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無法取代的。

據統計,阿拉伯人在海外的資產至少在2萬億美元左右,有了自己的金融中心,無疑可以吸引這些資產回流,有助於阿拉伯經濟的發展。不過,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還剛剛起步,無法與法蘭克福、東京、倫敦、紐約等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在融資、基金管理、外國銀行數量、保險市場規模、外匯交易量、金融衍生交易市場等許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紛亂難掩差距

對於世界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趙海寬教授說,歐洲市值超過美國不是偶然的,但美國在全球的金融地位依然顯著。金融市場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除了經濟實力之外,還有就是信心的問題。美國這幾年都在打仗,赤字比較多,國際形象也不好,投資者對美國的信心有所降低,美國股市的市值比歐洲低,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然而,由於歐洲單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相比還是差得很遠,歐洲還談不上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程度。盡管歐元區的實力在增加,但美元依然是全球通行的硬通貨。歐洲與美國的證券交易所給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譚雅玲研究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參觀時,就能感到美國人在股市裏特別有激情。然而談到歐美兩地的股市時,她說,這裏面根本沒有可比性。一個是地區性的市場,一個是單一的國家。美國作為世界的金融霸主,享用著每年流入大約9000億美元的好處,它的市場活力比日本大得多。有了這種霸主心態,它當然不希望歐洲超過它。

中國還出現不了國際金融中心

雖然有10%的華爾街人士認為未來中國上海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專家對此表示懷疑。以中國現有的制度環境、管理水平、經驗與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來看,中國還要走很長的路。

一位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說,金融說白了就是玩錢。中國的市場發育程度還很欠缺,人均 GDP總量還很小,人民幣還沒有自由化,金融體系還處在一個封閉的運行狀態,金融效率還很低,國民的財富積累也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多少錢可以玩,玩錢的規則手段等也欠規範。在與外國同行交流時,對方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國國內的政策變化大,政策的透明度也不高,他們在國外經營時考慮的是市場風險,而在中國經營時還要考慮政策風險。即使談到上海成為金融中心的問題,他們也普遍認為這不是上海一個城市的問題,紐約有美國乃至全球的強大資本支撐,有美國完整的金融體系支撐。中國雖然是發展中的大國,但不是發展中的強國。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人重視戰略,中國人則對戰略重視不夠。

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說,其實國際金融裏有政治。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應該特別小心。當年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個高點時,財大氣粗,但是金融上鬥不過美國,美國壓日元升值,結果日本經濟經歷了“停滯的十年”。一位很高層級的知情人士就曾把美國的金融體系比喻成大學生,而中國的金融體系則只是幼兒園的水平。雖然這些年中國的金融水平有所提高,但一定要註意到,國際金融風險已經開始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了。(●環球時報駐美國、英國、日本特約記者 魏 娜 寇維維 林夢葉 ●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

培昭 ●本報記者 石 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